这里集中了本站所有关于个人知识库、个人知识体系方面的文章,下面是展开的目录:
- PKM理论和方法
- 艾宾浩斯与他的遗忘曲线
- 记忆核系统
- 资料整理的方法
- 电子资料整理技巧
- 图书馆馆藏电子资料管理方法分析
- 浅谈资料的整理
-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 为学的几个层次
-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 读书方法和工具
- 读书笔记的统一格式
- 读书方法【集锦】
- 半夏:没书可读的道理
- 提问式读书法
- 杨绛:钱锺书是怎样做读书笔记的
- PKM参考文献
- 知识的分类[集锦]
- 董玉洁:淹没在垃圾信息时代
- PDA这个东西的用途
- 个人知识管理(PKM)和个人门户
- 个人知识管理的动态观念
- 个人知识结构
- 互联网精神是分享
- 漫谈个人知识管理-PKM的方法
- 信息时代的个人知识管理探微
- PKM体系建设手记
- PKM心得感悟
- “第九个煎饼”与知识地图 I
- 论重点
- 关于知识点的几个问题
-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重要]
- 如何“掌握”知识
- 个人知识管理之深入探讨 — 草稿
- 个人知识体系的建立与管理
- 信息量与知识量,到底谁在迅速增长
- 2007年底个人知识库改版完成
- “长期记忆”程序更新
- 重建长期记忆系统
- 长期记忆系统更新
- 利用JQuery添加知识点说明功能
- 对个人资料分类的想法(附图)
- 个人知识结构图 1.2
- 个人知识结构图 2.0
- 个人知识结构图 2.5
- Drupal宝典之定制篇
- 个人知识结构图 2.8
- 个人知识库主要功能图
- 个人知识库之:工具库 I
- PKM心得感悟
PKM理论和方法
这里集中了本站所有关于个人知识管理-PKM的理论和方法的文章,下面是展开的目录:
- 艾宾浩斯与他的遗忘曲线
- 记忆核系统
- 资料整理的方法
- 电子资料整理技巧
- 图书馆馆藏电子资料管理方法分析
- 浅谈资料的整理
-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 为学的几个层次
-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 读书方法和工具
- 读书笔记的统一格式
- 读书方法【集锦】
- 半夏:没书可读的道理
- 提问式读书法
- 杨绛:钱锺书是怎样做读书笔记的
艾宾浩斯与他的遗忘曲线
人的大脑是一个记忆的宝库,人脑经历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和情绪,练习过的动作,都可以成为人们记忆的内容。例如英文的学习中单词、短语和句子,甚至文章的内容都是通过记忆完成的。从"记"到"忆"是有个过程的,这其中包括了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有很多人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只注重了学习当时的记忆效果,孰不知,要想做好学习的记忆工作,是要下一番工夫的,单纯的注重当时的记忆效果,而忽视了后期的保持和再认同样是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的。摘要: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是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他认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并根据他的实验结果绘成描述遗忘进程的曲线,即著名的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
在信息的处理上,记忆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从信息处理的角度上,英文的第一次学习和背诵只是一个输入编码的过程。人的记忆的能力从生理上讲是十分惊人的,它可以存贮1015比特(byte,字节)的信息,可是每个人的记忆宝库被挖掘的只占10%,还有更多的记忆发挥空间。这是因为,有些人只关注了记忆的当时效果,却忽视了记忆中的更大的问题--即记忆的牢固度问题,那就牵涉到心理学中常说的关于记忆遗忘的规律。
一、艾宾浩斯记忆规律曲线解释
德国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名叫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1850-1909),他在1885年发表了他的实验报告后,记忆研究就成了心理学中被研究最多的领域之一,而艾宾浩斯正是发现记忆遗忘规律的第一人。
根据我们所知道的,记忆的保持在时间上是不同的,有短时的记忆和长时的记忆两种。而我们平时的记忆的过程是这样的:
输入的信息在经过人的注意过程的学习后,便成为了人的短时的记忆,但是如果不经过及时的复习,这些记住过的东西就会遗忘,而经过了及时的复习,这些短时的记忆就会成为了人的一种长时的记忆,从而在大脑中保持着很长的时间。那么,对于我们来讲,怎样才叫做遗忘呢,所谓遗忘就是我们对于曾经记忆过的东西不能再认起来,也不能回忆起来,或者是错误的再认和错误的回忆,这些都是遗忘。艾宾浩斯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是拿自己作为测试对象的,他得出了一些关于记忆的结论。他选用了一些根本没有意义的音节,也就是那些不能拼出单词来的众多字母的组合,比如asww,cfhhj,ijikmb,rfyjbc等等。他经过对自己的测试,得到了一些数据。
然后,艾宾浩斯又根据了这些点描绘出了一条曲线,这就是非常有名的揭示遗忘规律的曲线: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图中竖轴表示学习中记住的知识数量,横轴表示时间(天数),曲线表示记忆量变化的规律。
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一天丢掉几个,转天又丢几个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观察这条遗忘曲线,你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久进行一次复习,乙组不予复习,一天后甲组保持98%,乙组保持56%;一周后甲组保持83%,乙组保持33%。乙组的遗忘平均值比甲组高。
二、不同性质材料有不同的遗忘曲线
而且,艾宾浩斯还在关于记忆的实验中发现,记住12个无意义音节,平均需要重复16.5次;为了记住36个无意义章节,需重复54次;而记忆六首诗中的480个音节,平均只需要重复8次!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凡是理解了的知识,就能记得迅速、全面而牢固。不然,愣是死记硬背,那也是费力不讨好的。因此,比较容易记忆的是那些有意义的材料,而那些无意义的材料在记忆的时候比较费力气,在以后回忆起来的时候也很不轻松。因此,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是关于遗忘的一种曲线,而且是对无意义的音节而言,对于与其他材料的对比,艾宾浩斯又得出了不同性质材料的不同遗忘曲线,不过他们大体上都是一致的。
因此,艾宾浩斯的实验向我们充分证实了一个道理,学习要勤于复习,而且记忆的理解效果越好,遗忘的也越慢。
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艾宾浩斯记忆曲线--个性化的艾宾浩斯
上述的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是艾宾浩斯在实验室中经过了大量测试后,产生了不同的记忆数据,从而生成的一种曲线,是一个具有共性的群体规律。此记忆曲线并不考虑接受试验个人的个性特点,而是寻求一种处于平衡点的记忆规律。
但是记忆规律可以具体到我们每个人,因为我们的生理特点、生活经历不同,可能导致我们有不同的记忆习惯、记忆方式、记忆特点。规律对于自然人改造世界的行为,只能起一个催化的作用,如果与每个人的记忆特点相吻合,那么就如顺水扬帆,一日千里;如果与个人记忆特点相悖,记忆效果则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们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四、“关于艾宾浩斯记忆曲线的定量性研究”
在美国1999年世界记忆学大会上公布了一个成果,是“关于艾宾浩斯记忆曲线的定量性研究”研究成果表明在人类大脑记忆过程中,在某一时间内,会形成三种记忆,即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联想记忆,如图所示:
这个是一个记忆事件,我们以一个记单词事件为例,当记单词事件发生后,你在几秒中之内会产生一个“感觉记忆”,这个感觉记忆转瞬即失,每个人各不相同,但基本上都在3、4秒之内,这个在记单词时不会感觉太深,在什么时候感觉深呢?感觉记忆之后还会有一个“短时记忆”,也叫“工作记忆”。这个记忆的延续时间也各不相同,大概在4~16个小时之间,不同的人相差四倍,这个在什么时候用到呢?比如:老师在课间给学生说:下节课要听写昨天学的单词,你特别着急,下课后赶紧背,管不管用,管用!但是放学回家吃顿饭或玩了以下,就什么也记不起来了,这是短时记忆,也是记完后马上会消失掉。在这两个记忆消失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个长时记忆痕迹,这是我们最关心的东西,也是最有用的东西,你真正的记忆,学习一个单词,学习任何东西,都会用到长时记忆痕迹,它是一个抛物线,就会有个最顶点,是个最高点,这是你这次记忆单词的记忆最强点,这个点能产生一个记忆强度,在这,还能产生一个记忆时间T,在某个时间段,你对这次记忆单词会产生一个这次的一个最强点,那么,我们简单的来说,如果有谁能找到这点,这个时间段T,在这进行第二次的拉高复习,这是最有效的,我们翻书,我们看小纸片,其实是在模拟这个T,这个重复时间,即记忆黄金序列是由每个遗忘点排列而成。(第四点属广告性质,后面还有一些被我删了)
后附一个网上收集来的记忆表格:
点击下载
记忆核系统
记忆核系统(Memory Nucleon System)是龙文(美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专利技术,是一种用来带动学习的高度智能化专家系统。它在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研究结果和方法的重要理论基础上,凝聚了近十几年来人类在人脑学习记忆功能领域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并融合了目前的最前沿的IT 技术,用于学习记忆的高新科技。摘要:记忆过程往往是建立在重复过程基础上的,由“记忆—遗忘—复习”组成。通常情况下,人们在记忆学习中,自主地决定学习内容的复习时间和次数。但根据“遗忘曲线”,最科学的方法应该是在一个学习内容将被遗忘的时间点(也就是最佳记忆点)去复习,再一次加深记忆痕迹,同样复习次数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它综合了心理物理学、统计心理学、大脑电磁构像学、神经发育与特殊教育、弱智儿童治理开发及老年记忆等多学科领域的突破性研究成果,并融合了目前最前沿的 IT 技术。记忆核系统包含的记忆雷达(Memory Radar)子系统和记忆模拟(Memory Simulator)仿真系统 能实时监测和模拟人脑吸收知识的动态过程;在此基础上,记忆优化(Memory Optimizer)子系统和记忆驱动(Memory Drivers)子系统分别按照记忆黄金序列来优化学习记忆的顺序和调整学习内容以及学习(复习)间隔时间。记忆核系统使电脑与人脑之间的信息交流形成谐振态,从而达到人脑自身工作无法达到的境界。
科学原理:
记忆过程往往是建立在重复过程基础上的,由“记忆—遗忘—再记忆(复习)”组成(如图一所示)。通常情况下,人们在记忆学习中,自主地决定学习内容的复习时间和次数。这种单调枯燥的记忆方式,容易使学习者产生疲劳,学习兴趣下降,甚至产生对学习的厌恶感。
自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 (Hermann Ebbinghaus) 于 1885 年发表其实验报告以来,他发现的记忆的遗忘曲线一直是记忆研究和运用的经典内容;其关于记忆的研究结果和方法一直影响着记忆的研究,这也是记忆核系统的重要理论基础。艾宾浩斯和随后的研究表明,在人类大脑记忆过程中,在某一时间内,会形成三种记忆,即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联想记忆,而对于人类的学习记忆具有实际意义的是第三种记忆痕迹——联想记忆(或称长时记忆)。 同时,每个人在实际学习记忆的过程中会出现以下两种现象。
第一种现象为随意学习,复习的间隔时间过长,每一次复习的时间都是在一个学习内容完全被遗忘之后,等于重新开始学习,这就是老记老忘的现象,即已不能累积。
第二种现象为过度重复学习,复习的频率过高,每一次复习的时间都是在一个学习内容记忆犹新的时候就去复习,学习的效率不高,影响学习进度。
最科学的方法应该是在一个学习内容将被遗忘的时间点(也就是最佳记忆点)去复习,再一次加深记忆痕迹,同样复习次数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如此类推,若干次复习之后,可以达到母语式记忆痕迹。同时,学习内容、人的年龄等因素导致遗忘曲线各不相同,由于每个人的记忆曲线各不相同,导致记忆遗忘点(也是最佳记忆点)也不同;而每个遗忘点排列组成最优时间序列(亦称记忆黄金序列),每个记忆黄金序列是动态的。
在此基础上,记忆核系统通过简单的人机交互,利用人脑记忆黄金序列法找到学习者的记忆遗忘点,然后根据学习者的不同情况,逐渐调整适合其自身的黄金序列,在学习时间接近学习者记忆遗忘点时,重复学习者还没有形成长期记忆的内容,决定学习内容出现的频率和次数,直到记忆遗忘点消失,以达到长时记忆的效果。
系统构成:记忆核系统( Memory Nucleon System )由 记忆雷达子系统( Memory Radar System )、 记忆模拟子系统( Memory Simulator System )、 记忆优化子系统( Memory Optimizer System )、 记忆驱动子系统( Memory Drivers System )共四个子系统组成。(附图)
记忆雷达子系统:根据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不同判断(分知道、模糊、不知道三种情况),实时监测学习者对不同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记忆模拟子系统:根据记忆雷达子系统的实时监测结果动态模拟记录学习者对每个学习内容的记忆状态,形成学习者的记忆数据库。
记忆优化子系统: 按照记忆黄金序列来优化学习记忆的顺序和调整 复习间隔时间,形成学习者阶段性的记忆优化数据库。
记忆驱动子系统:在学习者下次学习时,根据学习者阶段性的记忆优化数据库记录调用学习内容,使学习者先复习最接近遗忘点的学习内容,再学习新的学习内容。
这四个子系统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是一个实时动态的过程。
资料整理的方法
这里集中了本站所有关于资料整理的方法,下面是展开的目录:
- 电子资料整理技巧
- 图书馆馆藏电子资料管理方法分析
- 浅谈资料的整理
电子资料整理技巧
文字处理机、录音机、录像机、电脑等媒介储存的电子资料,与过去的纸资料相比,各有优缺点。
1. 电子资料的特征
电子资料的优点包括四项:
(1)小型记录媒体却能收集大量资料;
(2)易于资料的加工与重复利用;
(3)能迅速而简单地查询、分类、整理资料内容;
(4)使用电话即能快捷传递资料。
不过,电子资料也有逊于纸资料的多项缺点,包括五点:
(1)资料的输入及处理,必须通过专用机器和熟练的操作技巧,否则无法阅读;
(2)无法从外表查知资料内容;
(3)资料的互换性比一般文件低;
(4)保存性不稳定,易有瞬间损失大量资料的危险;
(5)成本比纸资料贵。
因此,若要采用电子资料处理法,首先必须审慎考虑各自的优缺点。
2. 电子资料的危险性
大多数的电子资料都保存在卡带、磁碟片等磁性媒体中。电子资料本身具有挥发性,必须再转换成不具挥发性的磁性资料。将资料记录于磁性媒体中,主要是为了能迅速调阅,不过有时因操作错误,往往会发生资料遭破坏或消除的意外事故,即使是硬式磁碟片,也可能因人为疏忽而导致资料记录挥发或消失。
事实上,我们周围充斥着许多磁性商品,如冰箱门、磁性把手、收音机、电视机、音响扩音器、磁性项链等,这些远超乎人们想象的磁性商品,有时也是破坏磁碟片资料的间接杀手,再加上地球本身即是一个巨大磁场,磁性资料长久曝露于这样的空间下,最后难免也可能会变质,这就是为什么卡带经过妥善保存,仍然会发生资料消失的原因。一定要记住:绝不可依赖电子资料的安全性。
以随身型的文字处理机为例,它是采用IC卡为记忆媒体,一旦电池的电力不足或操作上稍有小小的失误,资料记录将会在瞬间突然消失。
3. 电子资料的整理重点
从电子资料的特征中,可以很清楚地了解电子资料的两项整理重点:
(1)资料视觉化。记录电子资料不象一般文件处理,能一眼看出所有的记载文件,因此必须通过视觉上的整理,使必要的资料在必要的时间里迅速出现,如果忽略了这一点,磁性媒体就象是个资料垃圾筒,完全失去了保存的意义。
(2)预防意外事故。为了避免因操作失当、机器故障、停电等突发事件而导致资料损失,事先制定完善的方法是相当重要的。无论是使用随身型文字处理机,还是高效率的资料处理机器,都必须具备这样的认识。
4. 用适当的索引整理电子资料
(1) 录音带的整理。工作上的录音,主要是为了记录人的谈话内容,而绝大多数的录音带在完成文字记录后,它的功能似乎也跟着宣告终止。这并不意味着录音带缺少保存的作用,只是当内容转换成报告书后,录音带就极少有再利用的机会。相反地,商业用的谈话录音可以文字笔记或其它辅助工具来取代,"声音"并不是它追求的主要目的,因此一旦录音内容文字化之后,录音带就不再有利用价值。为了避免录音带泛滥,没有"保留声音"必要的录音带,是不需要保存的。
(2)录音带的有效运用。如何在工作上灵活运用录音带?主要有六道工序:
首先,准备10至20卷的录音带,一一标上NO.1……的号码,然后放进专用的"常备卡带箱"。
准备赴外录音时,按排列顺序取出需要的录音带卷数,完成录音,用铅笔注明日期及内容。每一卷录音带最好只录一个主题。
回到工作岗位后,先将录音内容作成笔记,再将录音带放回常备卡带箱。
当下一次工作需要使用录音带时,则从上次未曾使用的录音带继续轮流使用,如此每一卷录音带至少保存20卷以上的使用时限,当你想再重听一遍时,录音带内容在短时间内均可保留下来,即使20卷录音带重复使用,你也能够保持录音带的"有效期限"。
当录音带要重复使用时,别忘了将旧的索引销掉,重新标明新的索引。
有必要长期保存的录音带,可将它的外壳丢弃,保留录音带与有关内容的文件,一齐放入标有索引的档案袋中。最后,再将新的录音带置于常备卡带箱中。
录音带编集是指将分散于数卷录音带的录音内容,汇集于一卷录音带中。这类工作通常多由广播电台执行,一般人除了音乐歌曲之外,多半不愿代替客人从事如此繁琐的服务,因此为了避免麻烦,平时从事录音工作时,尽可能实行一卷录音带一个主题的做法。
(3) 录像带的整理。如果工作上需要录制电视节目,那么最好选择三倍速度的VHS录像带。因为一盘两小时的T-120录像带可录制6小时的节目,符合一个主题一盘录音带的原则。万一一盘录像带必须录制多个节目,那么就必须在录像带上标明所录时数,然后才能依照录像带上的时间表找寻各个录制节目,以及计算空白带的剩余量。
有一个简单的方法是直接在录像带的边侧标上每段节目的时间和内容名称,只要查上面的索引,即可立即找出你所要的节目内容及其时间的长短。
(4)8 厘米录像带的编辑。携带8厘米录像机进行访问、调查后,录制成录像带简报,早已是日益普及化的工作方式。只是编辑录像带必须具备专门技术,同时过程也相当繁琐困难。目前SONY公司推出一种专业用的手提8厘米录像带编辑机,由于具有双卡录制功能,为避免盗录,侵犯著作权法,只好在不做宣传的情况下销售。这种编辑机的操作相当简单,只要先将时间记号打入已完成的母带中,就可依照计时表进行画面剪接。每一个画面的长度相当于1/30秒,左边的卡座放母带,右边的卡座放空白带,依据你所选择的母带画面,按下剪辑按钮后,右边的空白带即会自动将画面、文字、声音全部录下。8厘米录像机采用的金属录像带,再加上录像机本身是将色度信号与亮度信号分开处理,因此转录后的画质是否会受影响,就不得而知了,但是它高达10多万元的价格,应该属于商业用途。不过也有人建议,如果要编辑VHS录像带,可以考虑使用这种8厘米机器,因为它们之间的性质相似,画面品质较为理想。
(5)磁碟片的整理。随着电脑普及化,磁碟片和文件一样,成为工作上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料,然而它的资料容量,却足足比纸上资料多上数百倍,只要一张小小的磁盘,就可容纳相当于100~200张 A4纸的资料量。由于资料容量的增加,却使磁碟片变成资料垃圾筒,尤其碰上磁碟片愈积愈多时,就会发生找不到资料的窘况。磁碟片的功用是在于能重复记录和利用资料内容。例如当你准备将杂志上的连载汇集成单行本时,就时常利用储存于磁碟片中的原稿,重新予以修正、补充。而为了重复利用磁碟片上的资料,必须设计一种便于立即找到所需的资料的方式。
原则上,一张磁碟片最好只记录一项主题,由于磁碟片可容纳多项资料,为避免浪费,则尽量让一张磁碟片记录同一主题的资料,然后将类似主题的磁碟片一齐放入专用的档案袋里。磁碟片资料印制成文字后,如果无法确定资料是否会再使用,则可准备另一张磁碟片予以保存,这种磁碟被称为"垃圾筒磁碟片"。处理资料时,这种"备用空间"的事先规划是相当重要的。等到垃圾筒磁碟片容量饱和时,再予以重新检查、消除,并将值得保存的内容,依其主题分别归纳存入其它的磁碟片中。
3.5英寸磁碟片放入盒中时,它的开口部正好和一般磁碟片的位置相反,以致于索引上的文字变成上下颠倒,查询上相当不便。由于各家磁碟片厂牌的设计不一,因此在选择购买磁碟片时,最好能够统一使用某种品牌。至于何种磁碟片的设计方式最利于归档,你不妨到市面上查询、比较一番。
(6)磁碟片的当机避免法。比起音响或录像机的卡带,磁碟片显然更能够在极短时间内立即保存或消除资料,这表示磁碟片具有相当大的危险性。很多人都曾经有过这样的经验:辛苦输入的资料,往往因一时的操作错误,在瞬间就化为乌有!既然使用电脑这种资料机器,就无法摆脱风险,那么何不让机器随时有一套补救的系统存在呢?
1987年上市的美国苹果牌电脑附加了一种具有自动保存机能的新型软件程式 Hipa.card。这种机器虽然促进套装软件的增加,但并不表示能解决所有可能发生的错误。只要随着电脑或文字处理机的硬式磁碟不断普及,资料被消失的风险就会跟着持续增加。以mackintosh为例,1984年上市的第一代3.5磁碟片容量仅有400KB,到了1987年,它的硬式磁碟容量竟高达 20MB,足足比三年前进步了50倍。而随着硬式磁碟种类的增加,20MB的价格在87年底滑落至几万元左右,就连个人购买100MB的硬式磁碟都已不再是新鲜事,但这些容量足以媲美250张磁碟片的超级记忆体,一旦稍有差错,其所造成的损失恐怕难以想象。
尽管目前市面上出现不少预防资料消失的机器,或足以使消失的资料再起死回生的软件,但硬式磁碟毕竟也是一种磁性记录媒体,它仍然会遭遇一些软件所无法抵挡的意外事故。例如大地震或搬运过程中的交通事故,都有可能导致硬式磁碟的故障或损毁。一定要注意:信息化公司应该了解,大型系统所承担的风险,小型系统也一样会发生。
于是,备存成了最重要的观念。即使当资料已经发展到电子化时代,备存行为仍被一般人所忽视,事实上,备存即是复制,复制即是将资料提供给多数人共有,例如以多数人为对象的印刷,以少数人为对象的复印。人们习惯于这样的复制文化,却不习惯危机管理的复制--备存文化,因此才会导致资料的动辄流失。所以,所有的资料机器一开始就应该具备大范围的自动备存系统,每个人对自己的工作体系,也应该具备备存的观念及技术。
(7)异型机种间的资料互换术
使用电子资料最令人困扰的莫过于异型机种间的资料互换工作。以软式磁碟为例,它的规格包括8英寸、5英寸、3.5英寸及2英寸数种,它的资料密度也从 IS(单面单密度)到2HD(双面高密度)等不一,再加上厂牌机种的不同,记录方法各异,彼此之间很难达到完全互换的效果。
不过,以个人的工作范围来说,有三种方法可以弥补资料互换性的不足:
(1)购买新机种时,选择可以和过去机种互换资料的机器。
(2)将异型机种的资料转换成自己机种可以阅读的方式。
(3)选择以标准规格系统来保存资料的机种。关于第一点,必须特别注意的是,即使是同一家厂商,有时刚出厂的新机种也无法阅读旧机种的资料。例如第一代文字处理机所保
存的资料,现在的机种就没有办法阅读。关于第二点有三种方法可行:
第一,利用资料转换服务中心转换资料。目前有一种服务公司专门将无法互换的资料转成你所希望的机种或磁碟片型式。
第二,购买资料互换电脑或互换软件,自行变换。不过这种方法需投资数万至数十万元的费用。
第三,使用电脑或文字处理机里的通信机能予以转换。对文字资料来说, 是最简单的方法,但必须在电脑或文字处理机附有通信机能的前提下方可进行。
基本上,电脑或文字处理机的通信机能可以阅读规格统一的文字资料,即使机种互异,彼此也能自由交换资料。通信机能互换资料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利用电子传送法,将A机的文件经电话输入电脑网络中,再以电子传送方式转入B机里;另一种方式则是将A机与B机直接连结于通信用的交叉通信电缆,利用两机种的通信软件来处理文件。通信机能所能互换的资料,并不只限于单纯的文字资料,因此它对异型机种的资料互换贡献,已使它成为普遍受欢迎的划时代产品。至于通信机能的装置方法,则可请教制造商或代理商。
至于选择标准规格的系统,只是由于它的共同性,有助于各种机器的资料互换工作。今后若是想购买文字处理机,不要忘了选择可以阅读标准规格系统资料的机种。尽管文字处理机的操作性能较差,但是由于它能互换新旧机种间的资料,所以,不妨考虑购买一台价格最便宜、且具有通信机能的手提式文字处理机,作为你个人的资料互换机。
5. "电子资料整理"注意事项
电子资料整理应注意八点:
(1)电子资料的整理是将看不到的保存资料加以整理,使之能一目了然;
(2)注意资料规格的统一,并事先加以整理、保存,以便能随时调出必要的资料;
(3)录音带的使用尽量维持"一个主题一卷卡带"的理想状况;
(4)当录音带内容的重复使用机会不多时,在短期的保存之后,应重新利用,以避免卡带泛滥成灾;
(5)有必要保存的录音带,贴上与主题相同的索引后,放入档案袋中;
(6)在录像带上加注时间数据,以便清楚了解每段画面的所在位置;
(7)磁碟片的整理最好维持一个主题的磁碟片一个档案袋;
(8)磁碟片或硬式磁碟的资料必须备存起来。
图书馆馆藏电子资料管理方法分析
作者:佛山市图… 文章来源:http://eweb.zslib.com.cn/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5-20
【摘要】因计算机技术按摩尔定律的方向呈现出爆炸性的发展,以计算机为存储载体的电子资料也飞跃增长。本文旨在探讨图书馆对馆藏电子资料的管理方法,为在图书事业工作的同仁们在平常实际操作提供一些启示。文中详细介绍了电子资料的概念和分类,对现行馆藏电子资料的管理模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并据此引新出最佳馆藏管理模式,最后还就电子资料的特点摆出了存储与受控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关键词】馆藏电子资料 图书馆 管理模式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收藏文献的载体由单一型载体向多种载体转变,文献从单纯的纸质资料逐渐过渡为电子资料,大容量存储载体以及网络共享技术使分类检索极为方便,电子资料占图书馆收藏文献的比例日益增加,如随书光盘、光盘出版物、音像制品、电子文件、电子杂志等。如何对这类新兴文献进行合理的管理和有效的利用是图书馆工作中的又一项新的课题。
电子资料就是收藏文献图书、报刊所附带的电子资料以及正规出版的电子出版物,随书电子资料作为图书的附件,是作为纸质图书的内容说明和使用帮助;而正规出版的电子出版物则以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方式隐隐成为纸质图书的取代物。在全球电子化的今天,电子资料更加适合读者加深内容的理解,起到辅助学习的作用。但电子资料的使用需要借助计算机或专用阅读设备,且电子资料由于存在强大的传播特性,威胁到电子资料的版权问题,从而给图书馆的管理及读者的利用带来许多新的问题。
1. 馆藏电子资料分类
根据内容馆藏电子资料大致可分为:
① 娱乐消遣型,如DVD娱乐视盘;
② 音乐欣赏型,如CD音乐唱盘;
③ 文学欣赏型,如电子小说;
④ 工具书型,电脑应用;
⑤ 语言学习型,如电子辞典;
⑥ 知识型,如电子版地图;
⑦ 辅助学习型,如学生辅导资料等。
2. 现行馆藏电子资料的管理模式
目前,图书馆对于电子资料的管理方法大致有两种:一种只作收藏,不提供使用。这种管理方法避免了读者使用光盘可能造成的损坏,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光盘。但是,这种方法只会应验一句俗话“砍脚趾避沙虫”,所有的资料只有被充分利用才能显示其价值,束之高阁等于浪费资源,是一种最不可取的管理方法。另一种在专门阅览室使用,读者利用电子阅览室里的计算机来使用光盘或在馆内服务器读取上传资料,缺点是必须在阅览室内使用,使得使用地点和时间都受到限制。大大地影响读者利用率。
3 最佳馆藏管理模式
3.1 流通借阅管理模式
造成电子资料闲置的主要原因就是担心光盘在使用中损坏或弄丢了。光盘同纸质载体一样也是消耗品,被损坏或丢失是不可避免的,正常情况下光盘的使用寿命是很长的,且光盘大都采用只读光盘,因此不必担心因误操作而被删改或写入病毒,只要我们转变观念,摒弃资源“不怕放坏怕用坏”的想法。在使用上,图书馆对进入流通的电子资料保留原版存档,进行前期加工,如刻录副本并加以电子水印后提供借阅服务。读者在借阅电子资料时,均希望立即能浏览一下其内容,但电子资料采用光盘、软硬盘等电子载体作为存储介质,必须借助计算机设备才能正常阅读。图书馆有义务向读者提供必要的阅读环境,但电子资料包涵内容涉及到各个门类。为方便服务管理,也为了充分利用昂贵的计算机阅读设备,因此图书馆可把各类电子资料集中在专门建立的电子网络阅览室,铺设大型网络系统,并根据典藏情况统一进行计算机管理,专人维护。读者通过图书馆局域网电子资料搜索引擎可进行电子资料的搜索、预览。并可实现借还、阅读、打印以及教学等一条龙服务,更好地发挥随书电子资料的作用。
3.2 网络管理模式
网络管理是先进的现代管理模式。所谓网络管理模式是将图书馆所入藏的全部随书附盘、光盘出版物及收录的电子刊物,进行分类管理管理,采用光盘阵列库与镜像光盘阵列服务器相结合方法, 类似与娱乐场所的计算机MTV点唱系统,通过网络提供维护管理并开展读者服务的模式。客观上,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海量硬盘+光盘发布+网络下载的技术手段已经成熟,光盘网络共享设备已不再是大户专用的贵族产品,这使得图书馆将入藏的电子资料实行网络化管理成为可能。光盘网络共享是性价比最好的主流产品,也是文献收藏单位存储、管理和使用光盘等电子资源较理想的解决方案。设备网络化管理的优点是对于那些光盘出版物及收录的电子刊物,完全可以将图书馆所采购的其他声像资料,光盘数据库,电子图书等一样安装到图书馆的局域网上,并在图书馆主页上开发馆藏电子资料搜索引擎,同时提供词语检索(分为索书号途径和题名途径)和类目浏览检索方式,供读者在网上进行电子资料的管理、借阅等,还可以利用BBS、新生入馆教育等形式对随书电子资料的检索、借阅等告示读者。读者的利用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不但最大限度的提高了利用率,减少对随书附盘的损害,便于开发随书附盘的内在价值最大限度地实现随书附盘资源的共建和共享,无论从访问速度还是价格等方面来考虑已较令人满意。缺点是附盘上网加大工作人员工作量,且要求大容量硬盘,没有联网的计算机无法使用。
4 电子资料的存储与受控
4.1电子资料的存储
电子资料主要存储形式为光(磁)盘和硬盘。保养难度要求比纸质图书更高,要注意防高温,防尘,防磁,防污等,最佳存放环境温度为20℃左右,最好存放在远离电磁场,干燥阴凉、密闭性较好的柜子里。电子资料作为一种特殊的电子文献载体,其信息依然存在一个使用时效的问题,一般光盘(磁盘)的保存时效平均为15 年左右,但现代技术发展迅速,技术创新引领着市场新潮流,读写信息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过时问题必须考虑,一般情况下,存储载体寿命超过软硬件技术,如目前 U盘就有取代软盘成为计算机的移动存储盘的趋势。因此,为了长期保存使用电子资料信息,图书馆必须定期对电子信息进行必要的备份和更新,并进行必要的载体转移,即将电子资料的信息从一种技术环境转换复制到另一种技术环境上。
4.2电子资料的受控
电子资料作为快速资料交换体,若提供光盘文件的复制服务,读者将复制的光盘带回去使用,用起来最方便。但该借阅方式必然涉及到版权问题,将电子资料文件复制或上传到网上任由读者下载已超出了图书馆合理使用的范围,值得探讨有关版权问题。为方便读者,可以设想建立电子媒体流通借阅服务平台,并按以下方式进行分类管理:
4.2.1 如果属于共享版本,可以按照将文件上传到网络服务器,供读者在线浏览或下载。在理想的网络条件下,采用这种管理方法无疑是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