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战役?布拉格战役出现之前,欧洲战场的大背景是怎样的

布拉格战役

布拉格战役

布拉格战役?布拉格战役出现之前,欧洲战场的大背景是怎样的

布拉格战役(法语:BatailledePrague)发生于1741年11月26日,是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的一场战役。法国将军莫里斯·德·萨克斯成功占领了哈布斯堡君主国的重镇布拉格。 为了延续他父亲的战略,卡尔·阿尔布雷希特渴望获得更高的权力。

做为约瑟夫一世的女婿,在查理六世于1740年死去后,卡尔拒绝承认1713年的国事诏书,并索求哈布斯堡王朝在德意志地区的领土。1741年7月,卡尔与法兰西王国和西班牙结盟对抗奥地利。

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卡尔入侵了上奥地利并准备征服维也纳,但他的盟友法国转而攻击波希米亚。 莫里斯·德·萨克斯,一名经验丰富且非常了解战争战术的指挥官。谨慎的观察了城墙上的防御工事,并制定了突击计划。一群掷弹兵将在夜晚进攻,而为了不惊动到守军,皆只能使用次刀。

一支小队爬上防御不力的其中一段城墙,并在守军发现问题前占领并打开城门。城门打开后大量骑兵冲进城,守军别无选择只能投降。 第二天,卡尔·阿尔布雷希特加冕为波希米亚国王,后还短暂成为神圣罗马皇帝。但攻占布拉格对局势影响不大。奥地利重新占领了布拉格。

布拉格战役出现之前,欧洲战场的大背景是怎样的

布拉格战役出现之前,欧洲战场大背景是盟军出现胜利曙光,希特勒出现败势这一迹象。

总体来说,布拉格战役就是苏联成功防守后一次反击战,在当时背景下,希特勒在远东战场失利,并且由于战争持续已久,纳粹德国民众也怨声载道,纳粹德国已经开始失利,慢慢展示出败势,以下笔者将从军事,经济,政治三个角度来仔细介绍一下欧洲战场大背景:

1、在当时欧洲大背景下,军事上盟军已经胜于纳粹德国:布拉格战役之前,希特勒远征远东失败,结果苏联反击了回来,并一路攻到了一直是德军驻守布拉格。所以纳粹德国或希特勒在东部战场节节失利。而布拉格战役是1945年,而美国正式在欧洲宣战是1943年,盟军有了美国新兵和新式武器,有了更强劲作战能力,希特勒机械军团优势已经不再明显,加上远东战场失败,此消彼长,欧洲战场出现了盟军占优这一格局。

2、在当时欧洲大背景下,纳粹德国经济出现溃败:在战争中后期,纳粹德国民众已经吃不上饭了,因为战争开支巨大,并且青壮年都上了战场,所以生产力低下,经济低迷,虽然战争初期纳粹德国有过短暂繁荣,但此时纳粹德国深陷战争泥潭,已经无力自拔,最终拖垮了纳粹德国经济。

3、在当时欧洲大北背景下,政治上纳粹党内部出现分裂:最先出现问题是戈培尔宣传系统,随着战败消息不断传来。戈培尔已经无法靠谎言安抚住绝望民众,人们开始罢工,游行,这就直接动摇了希特勒权威,很多见风使舵纳粹高层为了战败能保命,就开始分帮结派,于是,在政治上,纳粹党已经分裂了。

布拉格战役的七年战争

1757年,为了惩罚不宣而战的普鲁士,欧陆各国在第二次凡尔赛盟约中约定将共抗普鲁士。正面的奥地利有十三万大军的兵力,俄国远征军八万,法国第一军六万,第二军五万,北方的瑞典两万,其它诸奥地利附庸国也派遣了六万的兵力。在完成了征服萨克森的目标之后,菲特烈并未停止他的脚步。坐在原地等待敌人到来本来就不是他的风格。当春季到来、积雪融化、道路恢复到可以正常行军之状态时,菲特烈指出了下一个进军的目标───布拉格。这座拥有十五万人口,位处维尔他瓦河畔,拥有肥沃土地和富饶市景的中欧大城,同时也是捷克-斯洛伐克地区的政治.经济.交通中心。倘若普鲁士军能够夺取布拉格,无疑异味着斩断了奥地利对北方的进军路线,同时也会对东西两翼的兵站运输陷入困难;同时,布拉格陷落也同等于为普鲁士敞开了通往维也纳的大门。为了阻止普军的推进,奥地利的皮克洛米尼公爵支出了三分之二、约两万五千余的兵力,交给柯尼席格伯爵指挥,遣他迅速赶回南方加入奥地利军本队,阻挡普鲁士军的先锋。普军的前卫部队指挥官,是在去年秋天的会战中表现优异的斐迪南·冯·不伦瑞克亲王。他率领着一个拥有约16000人兵力的军团,在往布拉格进击的途中,发现到柯尼席格所指挥的奥地利部队。可能是因为兼程急行军的缘故,使得这支奥地利军的队伍分散且混乱地出现在广大的区域内;发现到了这种情形的不伦瑞克亲王,于是派出骑兵队找到了柯尼席格的本队,在1757年4月21日以集中战力强袭本队的方式,取得了局部的兵力优势───在这场被后世称为莱亨堡会战的突袭之中,兵力居较优势的不伦瑞克亲王,事实上却以一万六千对一万的态势,仅付出微薄的伤亡代价便消灭了奥地利军。在柯尼席格的本队被歼灭之后,其余的部队也开始陷入混乱并陆续遭到各个击破的下场,这支两万五千人的部队在没经过多少硬战的情况下就自动消灭了。 不伦瑞克亲王在驱散了这支奥地利援军之后,为腓特烈大帝的本队清开了一条通往布拉格的笔直大路。菲特烈的眼光之高明在此显示出来,原本在1756年开战时分为四路进军的普鲁士部队,如今按照当初预订的战略计划,十万大军以分进合击之势聚拢于布拉格前方,巧妙地将内线机动转换成了外线的包围作战。5月1日,不伦瑞克亲王的前卫军团与施维林元帅的东部军团会师,由利奥波德一世亲王之子,莫里茨 (安哈尔特-德绍)亲王所指挥的侧翼军团也和菲特烈的本队合流。普鲁士军对布拉格的大包围网正式形成。奥地利军当然也不只是坐待布拉格沦陷而已,在前回的战斗中,虽然失去一子与三千将士,但仍沉着指挥保住九成战力的冯·布劳恩军团,极为小心地避开普鲁士主力行军,并且终于在普鲁士主力抵达毫无守兵的布拉格之前,于5月3日抢先进入该城。就在这时,奥地利的卡尔·冯·洛林亲王从维也纳率领四万名主力部队到来,与冯.布劳恩会合。如此一来,奥地利守军的数目便急速上升到了六万五千名左右。理论上来说,此时冯·布劳恩公爵的指挥权也理应转让给位阶较高的卡尔亲王,然而,两人却对眼前的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岐见。在撤退途中见到普鲁士军仍在分进合击过程中,布劳恩元帅建议,既然已经获得了如此庞大的战力,不如趁普鲁士军在两翼各五万人聚拢之前,先以这支六万五千之众的大军先行袭击一侧,击灭施维林军团或菲特烈军团。屡次败给菲特烈的卡尔亲王反对这种作法,他主张以保险且安全的方式死守布拉格,等待到柯尼席格将军的两万五千人(此时奥军还不知道柯尼席格军团大败的消息)、道恩将军的四万四千人前来与他会合为止。如此一来,奥地利军将享有十三万比十万的数量优势。但是冯·布劳恩则指出了,目前的粮草根本不够城内百姓和六万五千大军食用四个星期的事实。卡尔亲王最后还是否决了冯·布劳恩的提案,赶出布拉格的半数市民以节约粮食,要求他「尽到对帝国与王室的忠诚」;地位尊卑有别的冯·布劳恩,于是低头接受了这个决定,全心投入到防御工作中。主持修建防御工事的冯·布劳恩在布拉格城东侧、维尔他瓦河畔的杰士卡山与城东南方的塔博尔山上,兴建起了坚固的防御据点。这里正是两百年以前,扬·杰士卡将军率领胡斯党徒怖下车城,击溃教国军骑士冲锋的历史战场,享有对河套地区一览无遗的视野和以高制低的优势。至于普鲁士方面,菲特烈召集施维林、齐腾、不伦瑞克亲王、莫里兹等诸位将领,于作战前夜召开最后的战术会议。普军根据先前的侦查分析,奥地利军应会于要塞化的杰士卡山外围,设下重兵防御,从正面强行渡河无疑是非常愚蠢的自杀之举。但是,位于维尔他瓦河南侧,有一处干涸的河谷地,恰巧可以从侧翼迂回、占领塔博尔山之后攻上高地,一举消灭奥军。为了要确保切断奥军的退路,将派遣一支别动军团赶往布拉格城的西方,切断奥军的补给路线与往维也纳的撤退路线。他们所选择的将领,是弗朗西斯·爱德华·詹姆士·凯斯(Francis Edward James Keith)。对语言稍微有些了解的读者,从他的姓名就可以看出,他并不是德国人───事实上他是苏格兰贵族的第九代当家威廉.凯斯之次子。在当时的欧洲,由于实施长子或长女一人独享的嫡长继承制,使得即使出身贵族,也必须自己离家独立,靠白手起家打出一片天下。凯斯完成爱丁堡大学的学业后,便投笔从戎成为佣兵,在西班牙、俄罗斯等地的军队都曾经担任过军职,但是始终未获得重用,因此多次辞职流浪于欧洲。他在1747年时被菲特烈发掘,并担任柏林的市长。这位柏林市长与他的哥哥,凯斯一族的第十代当家乔治.凯斯关系良好,为当时的普鲁士签署了大量的海外贸易订单。凯斯如今被赋予的重任,即是在会战进行时,率领三万普鲁士军趁奥地利军不注意时,快速行军来到布拉格城的背后,切断奥军的退路,并趁机攻下布拉格的南门。为了要吸引奥地利部队的注意并且让他们无暇调动兵力,普军的主力将放在正面的左翼上,尝试从这处干河谷渡过维尔他瓦河,瓦解奥军于杰士卡山上的防御。这个任务交给了老练的元帅施维林负责。1757年5月6日,总势十一万五千人的普鲁士大军出现在维尔他瓦河畔的普洛塞克高地之上。布拉格会战于是爆发。 早上七点钟,施维林将四十门大炮从隐藏在森林中的据点拖出来,开始以强大的火力压制东南面的奥地利守军。他以井井有条的典型普鲁士风格,着手展开这一次的渡河作战。为了防堵向塔博尔山方向集结的施维林军团,冯.布劳恩公爵调动了六个步兵联队共约12000人的战力,紧急增强塔博尔山防御阵地。双方在进行漫无目的的枪炮对射约两个小时之后,遭围困的奥地利军不比补给线畅通的普鲁士军,已经用掉了大半的弹药,卡尔亲王于是下令各部队没有他的命令不得擅自开火,务必节约弹药。见到奥地利军火力明显减弱的施维林于是认为已经到达时机,便下令汉斯·卡尔·冯·温特菲德(Hans Karl von Winterfeldt)将军率领三个步兵联队,在炮兵火力掩护下通过干河谷。然而,当普鲁士的步兵一踏入所谓的「干河谷」时,却发现情况完全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这块宽约120公尺的河谷地,事实上因为数日前的大雨而成为了潮湿的烂泥地;虽从外表上看不出来,但一踩下去就拔不起来了。拥有一分钟一百二十步的自豪行军速度的普鲁士军,陷入了动弹不得的绝境。见到此一好机,冯.布劳恩便下令奥军的所有炮兵和膛线枪兵集中火力往河谷地上的普军展开攻击。温特菲德将军尝试激励官兵的士气,对着他们又踢又拉的想办法让部队动起来;就在此时,温特菲德的小腿挨了一发子弹而倒在泥沼中,他的副官们于是冲过来把他从烂泥浆里拖回岸上。在丧失了指挥官之后,毫无掩护地暴露在奥军火力覆盖下的普鲁士部队开始丢下他们的联队战旗溃散,见到这种情况的施维林于是立刻跳下马,跑到溃散的普鲁士军之中,撑起战旗并尝试让他的士兵恢复秩序。就在这时,一枚炮弹飞来,将这位73岁的老元帅炸成碎片。 左翼失去施维林的指挥后,普鲁士军开始动摇并中止渡河作战。对此感到疑惑与愤怒的菲特烈亲自赶往左翼质问后,才得知了施维林阵亡的消息,并一度为此痛哭失声。就在此时,发现到普鲁士军陷入不稳状态的冯·布劳恩于是着手发动一次逆袭,将东南方的两万奥地利军移往对岸,开始反噬普鲁士军,希望能摧毁一直将他们压制住的炮兵阵地。然而,亲率部队通过泥沼地带的冯·布劳恩将军也因为身陷其中而遭到炮弹碎片炸成重伤,因此被抬回布拉格城中,不久也重伤身死。趁着奥地利军自己也陷入混乱的时机,菲特烈从悲痛中恢复过来,并且洞察了奥地利军因为从右翼过度延伸,因此而暴露出来的弱点。菲特烈下令汉斯·恩斯特·卡尔·格拉夫·冯·齐腾接掌普军左翼的指挥、并命令不伦瑞克亲王指挥的普军正面主力,对奥地利军的中央发动全面攻击。约两万两千名普军步兵一口气灌入空虚的奥军战线中央,迫使卡尔亲王投入了所有的预备队加以迎击,因此让南侧的齐腾得到了机会。差不多在中午过后不久,齐腾指挥的普军龙骑兵在战场南方远处的干河床上洒下干草,悄悄地渡过了维尔他瓦河。然后、这支为数约七千人的骑兵忽然出现在奥地利军的侧翼,经过一阵猛烈的攻击后,夺取了坚固的塔博尔山堡垒。为了阻止普鲁士以南侧的河谷地为据点投入更多兵力攻击,奥地利军的逆袭队紧急回防,于是双方在整个下午就围绕着这块泥泞的河床地交战,死伤都极其惨重。下午三点左右,凯斯将军指挥的三万名普军迂回到了布拉格城的南门外,这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促使卡尔亲王决定放弃南翼的冯·布劳恩军团,回到布拉格城里死守。于是,奥地利军开始抛弃他们的火炮与阵地,退入布拉格城内。那些被抛弃在河对岸的奥地利残兵于是在主帅放弃他们之后,也很快的丧失了斗志而瓦解,这场战斗最后遂以普鲁士的惨胜而在夕阳余晖中画下句点。 这场菲特烈好不容易才取得数量优势的战斗,最后的结果却以惨烈的胜利作收。普鲁士与奥地利双方都伤亡约一万五千人左右的兵力,其中奥地利因为有将近一万名冯·布劳恩军团的官兵被困在城外而投降,因此实际上损失了两万五千人的兵力和全部的大炮。严格地说来,整场战斗中并无法责怪任何将领,因为在布拉格会战中的不确定因素和战场之雾的影响太大,对双方来说,使得这场战役开打之后就逐渐往失控的方向发展,两军主帅最初的计划都在各种千奇百怪的状况下破灭了。如非凯斯将军的别动队如当初所预定的计划准时来到奥军背后,以及齐腾的迂回袭击,恐怕此役会令普鲁士付出更大代价。但是对于小国普鲁士来说,这一万五千人的损失不是能够像奥地利一样轻易补充的数字。更重要的是,菲特烈在这一场会战中失去了他亦师亦友的老部下───库尔特·克里斯托夫·格拉夫·冯·施维林元帅。折损这名优秀且能独当一面的战将,是普鲁士的一大损失。然而,现在菲特烈无法再继续把目光集中在布拉格,或是沉浸在感伤之中,因为探子带来的情报指出,利奥波德·约瑟夫·道恩伯爵所指挥的四万四千名奥地利军正在赶往布拉格的方向。根据情报指出,因为奥地利已将全部的正规部队都集中交给了卡尔亲王率领,因此道恩所指挥的这支奥地利军大部份都是抓来征来的乡兵与贵族领卫队,是一支战力参差不齐的杂牌军。菲特烈于是决定留下五万普军包围布拉格,亲率三万五千名的直卫军团主力前往击破这支奥地利援军。但是菲特列并不知道,当年让他在索尔战役功亏一篑、收拢奥地利军防线的副将,正是这位道恩伯爵───今后他的名号,会成为普鲁士的梦魇。下一个战役--科林战役即将展开。

布拉格战役的过程是怎样的

乌克兰第4方面军于1944年5月6日至7日继续向奥洛穆茨方向发起进攻,并于5月8日解放该市。该方面军的主力部队第60、第38、近卫第1和第18集团军,对布拉格发起进攻。5月9日晨,乌克兰第4方面军与乌克兰第2方面军部队会合。

空军第8和第5集团军有力地配合了乌克兰第4和第2方面军的进攻作战行动。为了支援乌克兰第2方面军,乌克兰第3方面军航空兵第17集团军也投入了战斗。

左翼部队推进了40公里,于鲁德茨地域粉碎了敌人的抵抗,进入捷境内作战。各坦克集团军先头部队开到离布拉格70~80公里的地方。战斗中,近卫第4坦克集团军的坦克手们摧毁了正从亚罗梅日采向美军占领的卡罗维发利转移的肖纳尔司令部,中央集团军群的指挥系统陷于瘫痪状态。近卫第3、第5集团军在近卫第3坦克集团军协同下,在波兰第2集团军配合下,于5月8日日暮时完全占领了德累斯顿市,并在该市市郊法西斯匪徒的巢穴中发现并抢救出大批艺术珍品。乌克兰第1方面军中路和左翼部队,转入追击整个进攻地带内开始后撤的逃敌。航空兵第2集团军仅5月8日这一天即出动飞机2800架次,有力地支援了地面进攻部队的作战行动。5月8日黄昏时分,广播了苏军司令部敦促法西斯德军无条件投降书,勒令他们于23时前放下武器。但是,中央集团军群指挥部却毫无反应。正如在奥洛穆茨地域被俘的德军坦克第1集团军的俘虏们后来所证实的:这一天德军指挥部虽已向德军宣布德国投降的消息,但马上又颁布了德军务必抓紧西撤以便向美军投降、拒不向苏军投降的指示:“……要尽可能地继续同苏军对抗下去,因为只有这样,人数众多的德军部队才能赢得时间向西突围。”由此可见,敌人决不肯自动放下屠刀,布拉格市内形势仍然异常复杂。5月8日白天,德军指挥部竟居心叵测地提出同意解除自己部队武装的先决条件是,要允许他们不受干扰地西撤。而捷克民族委员会由于内部资产阶级代表的坚持竟作出丧失原则的这一让步。不仅如此,德军还得寸进尺地提出只有在他们到达同美军的分界线时才交出轻武器的无理要求,而捷克民族委员会竟也再次表示同意。傍晚,德部分部队开始西撤,与此同时,党卫军部队却继续残酷地杀害城市居民。

5月8日夜间,乌克兰第1方面军所属近卫第4、第3坦克集团军挺进80公里。5月9日黎明时分,其先遣部队从行进间冲进布拉格。接着,该方面军近卫第3集团军和第13集团军的先遣部队相继进入该市。同一日,乌克兰第2、第4方面军的快速集群,以及乌克兰第4方面军第38集团军快速集群的先遣支队也进入了布拉格,捷独立坦克第1旅的坦克兵在该集团军快速集群编成内参加战斗。5月9日,苏军在爆发起义的布拉格各战斗队的积极支援下,完全解放了捷克斯洛伐克首都。5月10日,苏军继续在所有方向上迅猛发起进攻。乌克兰第1方面军一天之内即推进40公里,俘获德军官兵约8万人。在德累斯顿、施特里高、格尔利茨、利贝雷茨的机场缴获敌机272架。近卫第1骑兵军在开姆尼茨地域、近卫第4坦克集团军一部在罗基察尼地域(比尔森以东)分别与美军会合。近卫第4坦克集团军基本兵力向布拉格以南推进,前出至贝内绍夫地域,与乌克兰第2方面军近卫第6坦克集团军会合。乌克兰第2方面军左翼在发起进攻中于皮塞克地域和捷克布杰约维采地域与美军部队会师。除奥斯特马克集团军群在该集团两翼行动的几个师得以逃至美军作战区以外,苏军几乎合围了捷境内所有敌军集团。被围德军在突围西逃绝望后,被迫缴械投降。5月10日至11日,德军大部被俘。在歼灭被围集团的同时,乌克兰第1、第2方面军在与美军第3集团军会师前继续西进。5月11日,其所属部队在乌克兰第1方面军地带卡罗维发利地域和克拉托维地域与美军部队会师。

布拉格战役是苏联武装力量对德战争中的最后一个战役。乌克兰第1、第4、第2方面军俘德军官兵约86万人,其中包括60名将军。缴获的战利品有:火炮9500门,坦克和强击炮1800辆,飞机1100架,还有大批其他武装和战斗技术装备。苏联军人阵亡14万余人。

德军被俘虏最多的战役

德军被俘虏最多的战役是布拉格战役。

布拉格战役是1945年5月6日至11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争中,乌克兰第1、第4、第2方面军为合围和粉碎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德军集团和解放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而实施的一次进攻战役,也是欧洲战场的最后一次进攻战役。布拉格战役中乌克兰第1、第4、第2方面军俘德军官兵约86万人,其中包括60名将军,这是德军被俘虏最多的战役。

在极短期限内进行战役准备,并进行复杂的战役变更部署,是布拉格战役的突出特点。这次战役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山林地条件下使用坦克集团军实施深远而迅速的机动以合围德军基本兵力。坦克兵在山地的前进速度,平均每昼夜为50至60公里。布拉格战役证明了苏军首长高超的组织能力和苏军官兵的高超技能。此外捷克斯洛伐克游击队积极支援了苏军的行动。

布拉格战役的影响

1、布拉格战役加速了纳粹德国的失败

在战役之前,德国已经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库尔斯克战役中遭受了重大损失,但其仍然控制着大片领土。而布拉格战役则成为了德国及其盟友的最后一次胜利,使得盟军在东线的局势发生了转折。

2、布拉格战役对于捷克斯洛伐克的政治局势产生了深刻影响

在战役之前,捷克斯洛伐克一直是德国的盟友,但在战役中,捷克军队与德国进行了激烈的抵抗,最终成功击败了德国及其盟友。这使得捷克政府重新获得了自主权,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和独立的国家。

3、布拉格战役也对于欧洲的战后局势产生了影响

战役后,苏联势力范围扩大了许多,包括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等国家。这为后来的冷战埋下了伏笔,并导致了欧洲出现了东西方对立的局面。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布拉格战役

二战时苏德战场上有哪些令人惊叹的战役

苏德战争三大战役:莫斯科,斯大林格勒,柏林苏德战争重要战役:边境交战,斯摩棱斯克战役,基辅战役,列宁格勒战役,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战役,第聂伯河战役,右岸乌克兰战役,白俄罗斯战役,罗马尼亚战役,东普鲁士战役,维斯瓦奥得河战役,柏林战役,布拉格战役。苏德战争决定性方向的战役:斯摩棱斯克战役,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战役,第聂伯河战役,白俄罗斯战役,维斯瓦奥得河战役,柏林战役。

为什么希特勒死后,还有一场布拉格战役

其实,希特勒自杀后的第八天,德国才正式宣布投降,欧洲战场由此最终宣告结束。中间的这段时间,不乏各色负隅顽抗的德军。此外,还有几百万德军因为丧失了制空权和交通线,被困在了欧洲各地,正处于进退两难的窘境之中。

要说清楚布拉格战役,咱们得先捋一捋这段历史的时间线。

4月26日,希特勒刚过完生日没几天,苏军就击垮了柏林外围最后的防线——法兰克福──吉本集团军,并于次日攻入柏林市区。到了1945年4月30日上午,苏军已经攻克了德国议会大厦,开始逼近总理府地堡。

当天下午3点30分,新婚的希特勒夫妇在地堡内自杀,冒着苏军的炮火中,他们的尸体被抬到了院子里,浇上汽油进行焚烧。

随即,戈培尔一家8口也选择了给“元首”殉葬。与此同时,地堡里的随从们,除了乔装逃生的,一些希特勒的铁粉们“毅然”选择了在最后时刻自杀。比如,陆军元帅莫德尔,陆军参谋总长与布格道夫(希特勒的第一副官)等人,都在地堡内穿戴整齐后饮弹自尽。

5月1日凌晨,苏军攻入地堡,并控制了大半个柏林。同日,海军元帅邓尼茨按照希特勒的遗嘱,正式继任第三帝国元首,尽最后的努力来落实“汉尼拔行动”,用军舰和船只将处于苏军攻势下的大量德国军民转移到西方,希望能保存实力。

此时的柏林还有不少纳粹死忠坚持跟苏军打零星的巷战,甚至以自杀式袭击的形式争当第三帝国最后的炮灰。直到5月2日,柏林城防司令赫·魏德林下令全城军民一律停止抵抗,柏林战役才算结束。

但是,柏林被攻破,并不意味着战争就此终止。同期,德国巴伐利亚地区,还有西欧的荷兰、丹麦,东欧的捷克斯洛伐克、北欧的挪威,仍驻扎着大量的德国占领军。兵力加起来有数百万之众。

(1945年6月10日,被困在海峡一边的25万挪威德军才最终“有机会”投降,他们装备完整,有的连保护膜都没有撕开过。下图是驻挪威德军交出的反坦克炮)

只是,这些所谓的“百万大军”,既不能机动反应、也无法形成合力。都被打散在各处,在丧失制空权和后续补给的情形下,很难成功突围并重新聚集。

对他们而言,长途奔袭去汇合进行进一步反抗,就是在自取灭亡,不如默默的在驻地观战,然后争取投降盟军。

这些海外军团中,规模最大的当属东欧驻捷克斯洛伐克的德国中央集团军,拥有近100万兵力,包括主要由苏军中的“叛国者”组成的弗拉索夫将军和他的10万俄罗斯解放军(下图),还有大量名声很差的东欧籍武装党卫军等等。

显然,对于这些苏联阴影下的外籍军团官兵而言,如果直接投降了东线的苏军,这辈子基本就over了,而对于普通的德军而言,一旦落入苏军手中,也几乎跟下地狱差不太多。

因此,强烈的求生欲让他们极力争取时间,以拖延苏军进入捷克的脚步,尽量拖到西线的盟军赶来。

毕竟,捷克斯洛伐克作为东欧大国,工业基础,尤其是军工非常发达,显然会被当成东西两线争夺的对象。况且,从地理上看,捷克也算是离西线盟军最近的东欧国家。

此时,驻德军总指挥费迪南德·舍尔纳(下图)跟军中高层们开会合计了多次,决定尽一切可能投降盟军。于是,他试图拿城中数十万捷克老百姓作为要挟,跟来“接收”的苏军讨价还价,以拖延时间,等待西线盟军的到来。

显然,正处在胜利巅峰的苏军才没那么好的耐心跟舍尔纳在谈判桌上折腾。1945年5月6日,布拉格战役打响。

靠着90多万人的兵力和较为精良的装备,舍尔纳麾下的德军跟苏军和捷克游击队一直打到了5月11日,尽管5月9号当天,舍尔纳就已经收到了继任元首邓尼茨下达的“停止一切抵抗”的命令。

最终,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德军集团几乎全被合围,陷入了弹尽粮绝的境地。5月11日,彻底失掉突围西逃希望后,驻捷克的德国中央集团军还是向苏军投降了。

整个战役中,只有舍尔纳带领着“奥地利”集团军群的几个师成功逃到了美占区。

只是,没成想,基于《雅尔塔协定》的相关条文,包括捷克在内的东欧地区属于苏军的受降范围。因而,这些“幸运”的投降了盟军的德军官兵,还没缓过神来,又被美国打包“还给”了苏军,最终难逃扔到西伯利亚挖矿、种土豆的命运,甚至连他们的大boss舍尔纳也不例外。

在多方运作下,靠着找熟人和托关系,1955年,舍尔纳被遣送回了德国,在西德又继续蹲了4年监狱。因为舍尔纳有着“宝贵”的对苏作战经验,所以,后来的日子里,西德政府也没怎么再为难过他,得以平安终老。

而参加了此次战役的另一帮外籍人士,尤其是弗拉索夫将军和他的“俄罗斯解放军”,可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中高级军官全部以“叛国罪”执行了死刑,基层官兵在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劳改营里受尽折磨,大多劳动至死。

毕竟,原本可以和平解决的问题,被德军硬生生的拖入了一场恶战,好端端的城市炸的千疮百孔,而且,在解放捷克斯洛伐克的战斗中,更有超过了14万的苏军和捷克游击队员阵亡。

战后,为了表示对苏军阵亡将士的永久怀念,捷克斯洛伐克各地建立了大量纪念碑。

尴尬的是,进入21世纪后,已经和斯洛伐克“破裂”,并正式加入北约后的捷克,与俄罗斯之间的关系渐行渐远,甚至有些“敌对”。近些年来,捷克官方开始陆续“修改”或是拆除这些纪念碑和遗址,硕果仅存的几个,也经常遭到激进民众的蓄意损毁和涂鸦。

布拉格战役简介:苏联消灭了德国最后的重兵集团

苏联军队军队发起布拉格战役,围歼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德军集团并支援布拉格人民起义。苏军以乌克兰第1方面军、第2方面军、第4方面军等部共200万人的兵力,向德军最后残存的最大一个重兵集团90余万人实施猛攻。5月9日,苏军解放布拉格。德军基本兵力被围于布拉格以东地域,于10至11日相继投降。此役苏军解放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俘虏德军官兵86万人。

布拉格战役是苏德战争中的最后一个战役。乌克兰第1、第4、第2方面军俘德军官兵约86万人,其中包括60名将军。在极短期限内进行战役准备,并进行复杂的战役变更部署,是布拉格战役的突出特点。这壹次战役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山林地条件下使用坦克集团军实施深远而迅速的机动以合围德军基本兵力。坦克兵在山地的前进速度,平均每昼夜为50—60公里。布拉格战役证明了苏军首长高超的组织能力和苏军官兵的高超技能。

布拉格战役的1945年

1945年5月6—11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争中,乌克兰第1、第4、第2方面军为合围和粉碎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德军集团和解放捷首都布拉格而实施的一次进攻战役,也是欧洲战场的最后一次进攻战役。柏林战役结束后,对粉碎继续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内抵抗的德军集团形成了有利的战役战略形势。乌克兰第1方面军(司令为苏联元帅科涅夫),以中央各集团军前出至德累斯顿以北及其东北30—50公里地域后,深远包围了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左翼。乌克兰第4方面军(司令为叶廖缅科大将)前出至克尔诺夫、什特思贝克、新伊钦、兹林以北一线。乌克兰第2方面军(司令为苏联元帅马利诺夫斯基)在布尔诺以西及其以南作战,从南面包围了德军集团右翼。3个乌克兰方面军共辖20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3个坦克集团军、3个空军集团军、1个骑兵机械化集群、1个独立军、5个独立坦克军、1个机械化军和1个骑兵军。其中包括波兰第2集团军、罗马尼亚第1、4集团军和捷克斯洛伐克第1军。参加战役的军队计有200余万人,火炮和追击炮30500门、坦克和自行火炮2000辆、飞机3000余架。苏联红军当面德军集团包括“中央”集团军群(司令为陆军元帅舍尔纳)所属坦克第4集团军,第17集团军、坦克第1集团军和伦杜利奇上将指挥的“奥地利”集团军群一部(第8集团军、党卫坦克第6集团军)。德军集团总兵力90余万人、火炮和追击炮,9700门、坦克和强击火炮1900辆、飞机1000架。德军统帅部指望盟国之间发生分歧,指望与美英统治集团进行勾结,因而为在捷克斯洛伐克尽量拖延时日而采取了一切措施。德军统帅部的计划是对苏联红军进行顽抗,但为英美军敞开战线。德军曾为此直接同西方国家谈判。但是这些计划为苏联红军的迅猛进攻所打破。5月1—5日期间,捷克斯洛伐克各地爆发了人民起义。5月5日晨,布拉格也爆发了人民起义。德军统帅部调遣“中央”集团军群重兵镇压捷克斯洛伐克首都的起义。起义者的处境很困难。他们向苏联红军和盟军统帅部求援。情况要求在最短期限内粉碎仍在抵抗的德军集团以便支援布拉格劳动人民的武装起义。战役企图是:对布拉格实施数个猛烈的向心突击,合围和分割该市以东德军集团主力,解放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切断“中央”集团军群向西和西南的退路。乌克兰第1方面军以3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第13集团军(司令为普霍夫上将),近卫第3(司令为戈尔多夫上将)、第5集团军(司令为扎多夫上将),2个坦克集团军近卫坦克第3(司令为雷巴尔科坦克兵上将)、第4集团军(司令为为列柳申科上将),2个坦克军(坦克第25军、近卫坦克第4军)和5个突破炮兵师,由里萨地域向特普利采、布拉格总方向实施主要突击。第28(司令为卢钦斯基中将)、第52集团军(司令为科罗捷耶夫上将)组成的突击集团,由格尔利茨西北地域向齐陶、姆拉达—博莱斯拉夫、布拉格总方向实施第二个突击。波兰第2集团军从卡门茨、内施维茨一线向皮尔纳总方向实施第三个突击,从东南迂回德累斯顿。空军第2集团军(司令为克拉索夫斯基空军上将)对进攻军队实施航空火力支援和航空兵掩护。乌克兰第2方面军以4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近卫第7(司令为舒米洛夫上将)、第9集团军(司令为格拉戈列夫上将),第53、第46集团军(司令为彼得鲁舍夫斯基中将),1个坦克集团军(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司令为克拉夫钦科坦克兵上将)、1个骑兵机械化集群(近卫骑兵机械化第1集群),由布尔诺以南地域向布拉格实施突击。第40集团军(司令为日马琴科中将)应与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协同,向奥洛穆茨方向发展进攻。空军第5集团军(司令为戈留诺夫空军上将)实施航空火力支援。乌克兰第4方面军应与乌克兰第2方面军协同,继续消除奥洛穆茨突出部,以第60(司令为库罗奇金上将)、38集团军(司令为莫斯卡连科上将)向奥洛穆茨实施主要突击,并以近卫第1集团军(司令为格列奇科上将)继续向新伊钦、霍德斯拉维采进攻,以第18集团军(司令为加斯季洛维奇中将)向维拉什斯凯—梅济日奇、比斯特日采进攻。以此为乌克兰第4方面军全部兵力和捷第1军尔后从东面进攻布拉格创造有利条件。空军第8集团军(司令为日丹诺夫空军中将)对进攻军队实施航空火力支援。战役准备是在极短期限内进行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近卫坦克第3、4集团军和各步兵兵团在3昼夜内完成了100—200公里的行军,从柏林附近开至德累斯顿西北的出发地域。乌克兰第2方面军也进行了颇大规模的变更部署。军队整修了武器和技术装备,补充了油料、弹药储备。指挥员和政治机关动员军人迅速和模范地完成所面临的战斗任务,反复向他们讲解了苏联红军对仍然处于被占领下的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履行解放使命的意义。5月6日,乌克兰第1方面军右翼乘德军在一些方向退却,转入了追击。各先遣支队击溃了德军后卫,迅速前进,为主力开辟道路。苏联红军的战斗行动昼夜不停。提高进攻速度的必要性是由以下两个情况所决定的:第一,需要阻止德军西逃,第二,布拉格的处境越来越危急。他们遭到镇压和布拉格被撤退的德军破坏的危险增大了。5月7日,乌克兰第1方面军左翼和中央军队的波兰第2集团军,第28、第52、第31(司令为沙夫拉诺夫中将)、第59集团军(司令为科罗夫尼科夫中将)开始进攻,这一进攻发展顺利。5月8日,苏联红军攻占德累斯顿,波兰第2集团军占领了包岑,第52集团军占领了格尔利茨。方面军右翼各集团军解放了特普利采、比利纳、莫斯特等城市。乌克兰第2方面军攻占了兹诺伊莫、米罗斯拉夫、亚罗梅日采三市,并继续从东南面进攻布拉格。乌克兰第4方面军于5月8日占领了奥洛穆茨,随后其所属军队于5月9日晨与乌克兰第2方面军部队会合。5月8日夜间,乌克兰第1方面军所属近卫坦克第4、第3集团军挺进80公里,拂晓,其先遣部队从行进间冲进布拉格。5月9日晨,该方面军近卫第3集团军和第13集团军的先遣部队亦随之进入该市。同日,乌克兰第2、第4方面军的快速集群,以及乌克兰第4方面军第38集团军快速集群的先遣支队也进入了捷克斯洛伐克首都,捷独立坦克第1旅的坦克兵在该集团军快速集群编成内参战。在爆发起义的布拉格各战斗队积极支援下,苏联红军于5月9日完全解放了捷克斯洛伐克首都。5月10日,苏联红军继续在所有方向迅猛推进。乌克兰第1方面军在一天内前进40公里,俘虏德军官兵约8万人。在德累斯顿、施特里高、格尔利茨、利贝雷茨的机场缴获德军飞机272架。近卫骑兵第1军(军长为巴拉诺夫中将)在开姆尼茨地域,近卫坦克第4集团军一部在罗基察尼地域(比尔森以东)分别与美军接触。近卫坦克第4集团军基本兵力向布拉格以南推进,前出至贝内绍夫地域,与乌克兰第2方面军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会合。乌克兰第2方面军左翼兵团于发展进攻中在皮塞克地域和捷克布杰约维采地域与美军部队会师。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德军集团几乎全被合围。只有“奥地利”集团军群在该集团两翼行动的几个师逃到了美军作战区。被围德军失掉突围西逃希望后,开始放下武器。5月10—11日,德军基本兵力就俘。在消灭德军被围集团的同时,乌克兰第1、第2方面军在与美军第3集团军会师之前继续向西推进。5月11日,其所属军队在乌克兰第1方面军地带卡罗维发利地域和克拉托维地域与美军部队接触。点评:布拉格战役是苏德战争中的最后一个战役。乌克兰第1、第4、第2方面军俘德军官兵约86万人,其中包括60名将军。在极短期限内进行战役准备,并进行复杂的战役变更部署,是布拉格战役的突出特点。这次战役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山林地条件下使用坦克集团军实施深远而迅速的机动以合围德军基本兵力。坦克兵在山地的前进速度,平均每昼夜为50—60公里。布拉格战役证明了苏联红军首长高超的组织能力和苏联红军官兵的高超技能。此外捷克斯洛伐克游击队积极支援了苏联红军的行动。为了纪念苏联武装力量的胜利,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颁发了“解放布拉格”奖章,授予解放捷克斯洛伐克首都战斗的所有参加者。50多个兵团被授予荣誉称号,约260个兵团和部队荣获勋章。在解放捷克斯洛伐克的战斗中,有14万多苏联军人阵亡。为了表示对苏联红军阵亡将士的永久怀念,在捷克斯洛伐克建立了大量纪念碑。许多军官和将军、游击队指挥员被授予捷克勋章和奖章,当选为捷克斯洛伐克一些城市的荣誉公民。

版权声明:如无特殊标注,文章均来自网络,本站编辑整理,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请自行分辨。

本文链接:https://www.shbk5.com/dnsj/79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