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的最大危害是损害冠状动脉,川崎病如不及时治疗,更重要的是可以降低川崎病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 KD)发热五天以上+皮肤(2)+粘膜(2)+淋巴结+冠状动脉 发病年龄:婴幼儿多见,川崎病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3.川崎病诊断后需要住院治疗,川崎病症状与诊断 川崎病,川崎病是什么病 这些症状需要慎重 川崎病相信很多人都没有听过这种疾病。
川崎病是什么病 这些症状需要慎重
川崎病相信很多人都没有听过这种疾病,而且主要患病人群都集中在儿童时期,同时川崎病也有后天性心脏病之称,所以一定要慎重对待,不过川崎病的初期症状很像感冒,很多宝妈都发现不出来,所以先来了解一下有关川崎病的基本症状与常识。
川崎病是什么病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又称:川崎氏症、川崎病、皮肤淋巴黏膜症候群),是目前儿童期最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又被称为「黏膜皮肤淋巴腺症候群」或「川崎症候群」,为一种和感染及免益有关的疾病。此疾病为一种全身性的疾病,好发于五岁以下的儿童,其病因目前尚未明确。
川崎病之临床症状:持续发高烧(39~40℃)超过五天甚至2~3周;节磨出现充血、发红等非化脓性结膜炎症状;全身及四肢出现皮疹;口腔黏膜变化及肛门周为发红并脱皮等现象,早期川崎症之症状非常类似感冒,皮疹症状也常被误诊为荨麻疹,故需特别注意是否有出现以上其他症状避免误诊,其中肛门脱屑发红现象为川崎症特有症状,另外若是卡介苗注射部位出现红肿、结痂也是判断川崎病的重要依据。
除了以上病症外,川崎病亦会出现心脏血管系统侵犯与其他系统受到侵犯之合并症,会出现心肌炎、心律不整或心包膜炎,心脏血管系统侵犯为川崎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此外也可能侵犯全身中小型血管引起血管炎的病变。
川崎病症状与诊断
川崎病,病时因其病变多出现在皮肤及结膜、口腔等部位,且常有颈部淋巴腺肿大情形,故称之为黏膜皮肤淋巴腺症候群,川崎病好发于五岁以下的幼童,病因目前仍未明,可能是一种和感染及免疫有关的疾病。因此,川崎病应该是一个症候群 ( 几种症状组合而成 ),因为其诊断主要是依据病人的临床症状。
川崎病的诊断要件包括:
1.持续发高烧 (39-40 ° C) 超过五天,严重者并可延长二至三周。
2.手脚之红斑、浮肿或皮肤脱屑,特别是指尖周围。
3.不同型态的皮疹,广泛分布于四肢和躯干。
4.两眼结膜充血,但无分泌物。
5.口腔黏膜变化,如草莓舌或嘴唇红裂甚至出血。
6.急性非化脓性颈部淋巴结肿大,单侧或双侧,直径至少1.5 公分。
至少符合其中五项才可诊断为川崎症。一个嘴巴干裂、二个眼睛红肿、三只手指触摸颈部淋巴结肿大、四肢肿胀、五就是五天发烧和很多皮肤疹。另外常规血液检查偶有贫血、白血球增多及血小板增多现象,而发炎指数 (ESR、 CRP) 亦多会升高。
川崎病的合并症为:
1.侵犯心脏血管系统 :是造成川崎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约15-20% 之川崎病患者会引起冠状动脉瘤。其中 4.7% 为巨大冠状动脉瘤,它们几乎不会消失,且日后较易引起血栓、钙化、动脉狭窄和心肌梗塞;约有1-2%病患因而死亡,但几乎都在病发后一个星期内发生。至于较常见的中、小型冠状动脉瘤,80% 会在五年内消失,另外也会引起心肌炎和心外膜炎,因此心脏超音波为不可或缺的检查。
2.约40% 病患有关节痛而其中30% 病患有急性关节炎,常出现在疾病发作后两星期内。
3.胆囊水肿之发生率约 5-13.7% ,也多在疾病发作后两星期内出现。
4.肠道假性阻塞。
5.无菌性脑膜炎。
川崎病治疗方面川崎病目前主药治疗方法是透过静脉注射阿斯匹林与免疫球蛋白,患者需定期追踪并配合医师做检查,除非患者若有一条以上的冠状动脉阻塞时,才需考虑透过手术治疗,大多数患者及早透过药物的长期治疗下均可改善症状。
急性期给予高剂量之阿斯匹灵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恢复期给予低剂量之阿斯匹灵,若无冠状动脉异常则持续治疗六到八周,若有冠状动脉异常则需长期治疗。
川崎病的全称
正 川崎病又称急性热性、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Acute febrile mucocutaneoulymphnode Syndrome M O L S),由川崎氏(1967)首先发现并命名。目前病因不明,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球结膜充血、口唇潮红、杨莓舌及淋巴结肿大等。多见于4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亦可发病。 一、流行病学 据日本调查,从1968年起其发病率明显增加,至1982年止日本发病人数已超过3万
川崎病简介
目录
- 1 拼音
- 2 概述
- 3 病因病理病机
- 4 临床表现
- 附:
- 1 川崎病相关药物
1 拼音
chuān qí bìng
2 概述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 lymphnode syndrome),主要是以皮肤粘膜出疹、淋巴结肿大和多发性动脉炎为特点的急性发热性疾病。1967年由川崎富作用首先报告。以后在世界不同种族中陆续有该病发生报道,但在日裔儿童中流行率最高,1979、1982年1985年日本曾有过三次大流行,每次持续6个月;在美国和韩国的一些城市每隔2~4年也流行一次。我国也有川崎病流行,但流行情况未见详细报道。绝大多数患儿年龄在2个月至5岁,但也有成年患者。男女比例1.3~1.5:1,复发率2%~3%。
3 病因病理病机
本病病因尚未完全阐明。曾怀疑尘螨传播的立克次体和疮疱丙酸杆菌(prupionilacterium acnes)是本病原因,但未补被证实;也有报道与逆转录病毒有关,曾在本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发现与逆转录病毒相关的逆转录酶活性。日本研究发现,本病患者HLABWzz频率约比普通人群高2倍;而美国波士顿地区流行中,则HLABW51检出率增高。因此,遗传易感性和感染可能是本病的病因。
本病急性期T淋巴细胞减低、循环T4细胞活化、T8细胞减少、B淋巴细胞活化。这些免疫异常可能由嗜淋巴组织病毒感染引起,而病毒对内皮细胞的亲和性可能是多发性血管炎的原因。最近发现,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因子、增殖因子、活化细胞膜表面抗原、细胞间粘附因子等可能在本病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国内研究发现本病呈以IgG1、IgG3增高为特点为B细胞多克隆活化,B细胞生长活化、分子因子和白细胞介素6活性均值明显增高,肿瘤坏死因子也增高。另外、急性期血液凝固性增高与血小板激活,可能与动脉瘤形成有关。
尸检发现冠状动脉是损害最多的部位,其他尚有主动脉、腹主动脉、颈动脉、锁骨下动脉和肺动脉。病理改变与婴幼儿结节性多动脉炎相似,呈动脉全层炎;血管内膜增厚,有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内弹力层及中膜断裂,管壁坏死及动脉瘤形成。心脏有心内膜炎及心肌炎。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可致心肌梗塞,常导致死亡。
4 临床表现
一般无前驱症状,突然发热,呈弛张热或持续性发热,持续1~2周,多为7~10天,平均最高温度达39~39.9℃。数日后,躯干尤其会 *** 出现多形性红色斑疹,亦可呈荨麻疹样皮疹,有瘙痒感,但无水疱或结痂。四肢远端变比较典型。在发病后第1周指甲或趾甲近端苍白(不完全性白甲病),手掌及足底出现红斑,手脚弥漫肿胀,皮肤常绷紧较硬,压之无凹陷。约于起病后10~15d,甲周、手掌及足底开始脱皮;有时表皮呈簇状脱落,下方露出新的正常皮肤。约2个月后指甲和趾甲常出现横沟。整个病程持续2~12周,并往往伴有非化脓性淋巴结肿大。
比较严重的表现是约于发现第10日,当皮疹、发热和其他急性期症状开始消退时发生心脏炎。患者面色苍白、发绀、乏力、胸闷、心前区痛、心音低钝,心尖可闻及收缩期杂音、奔马律或早搏。经临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放射线检查约50%病例发现心脏损害,包括急性心肌炎、心包炎、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采用无创伤性检查发现20%病人因冠状动脉炎而引致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瘤在起病最初4周检出率最高,以后逐渐减少。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冠状动脉瘤约达60%。冠状动脉瘤直径小于8mm者可以退缩;大于8mm者不能退缩,容易发生冠状狭窄或闭塞,而引起心肌梗塞。必须指出,心脏炎与冠状动脉瘤的形成相互无关。
其他表现尚有主要累及大关节的关节炎或关节肿痛、虹膜捷状体炎、中耳炎、肺炎、无菌性脑膜炎、腹痛腹泄等。少见的表现有肝炎、胆囊水肿、肠麻痹及肠出血、胸腔积液、肛周皮肤潮红、脱皮以及颅神经麻痹和脑病等。
川崎病相关药物
- 阿司匹林分散片
不稳定型心绞痛。5.儿童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川崎病)。【用法用量】1.成人常用量口服。(1)解热...
- 阿司匹林片
已很少应用本品。4.儿童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川崎病)。【用法用量】1.成人常用量口服。(1)解热...
- 阿司匹林肠溶片
型心绞痛。(5)儿科用于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川崎病)的治疗。【用法用量】(1)成人常用量口服。①...
- 阿司匹林缓释片
川崎病是什么
川崎病是什么?川崎病是多发生在婴幼儿中的免疫系统疾病,是一种急性全身中小动脉炎,甚至影响到心脏的冠状动脉,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比如心肌梗死和动脉瘤破裂。简单说来就是免疫细胞不干正事去杀死细菌,攻击自己体内的血管。现在笔者说一下川崎病是什么 1. 首先,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变为主要病理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医生首次报道。显然川崎病已取代风湿热为我国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目前认为川崎病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血管炎,暂编入结缔组织疾病篇内。2. 其次,症状表现为:常见持续性发热,5~11天或更久(2周至1个月),体温常达39℃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 出现心脏损害,发生心肌炎、心包炎和心内膜炎的症状。3. 最后该病是一种血管炎综合征,好发于2~4岁孩子,以男孩多见。近年来,发病率有所增高。川崎病的最大危害是损害冠状动脉,是小儿冠状动脉病变的主要原因,也是成年后发生冠心病的潜在危险因素。在我国以7~9月发病较多 注意事项川崎病是什么,川崎病的主要病理改变为全身性非特异性血管炎。病程早期为全身微血管炎,约两周后表现为主动脉分支的动脉内膜炎和动脉周围炎,尤其是冠状动脉多易受累。部分病例在急性期形成动脉瘤(内膜弹性板断裂)。急性期后动脉瘤可以消退或持续存在,后者可有冠状动脉瘤的血栓形成,或冠状动脉内膜异常增厚、钙化、血浆成分浸润、肉芽增生,继而机化导致冠状动脉狭窄、阻塞。在急性期心脏受累可表现为心肌炎、心内膜炎及心包炎。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 KD)
发热五天以上+皮肤(2)+粘膜(2)+淋巴结+冠状动脉 发病年龄:婴幼儿多见,五岁以下者占87.4%,高发年龄6月到18月。川崎病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由于本病可发生严重心血管并发症,未经治疗的患儿发生率达20%到25%,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科最常见的后天心脏病。 发病率男童多于女童(1.8:1),与免疫系统的启动点男女有别有关,男性易患感染性疾病,女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率高于男性。 发病机制: 病毒感染 免疫系统活化状态 易感基因(亚裔发病率高于白人) 病理分期: 九版儿科学和实用儿科学有区别。 临床表现: 发热:从稽留热或弛张热,抗生素治疗无效。 球结合膜充血:3到4天出现,双侧,无脓性分泌物,热退后消退。 唇及口腔:唇充血皲裂,口腔黏膜弥漫充血,草莓舌。 手足:急性期手足硬性水肿和掌趾(zhi)红斑。恢复期,甲下和皮肤交界处膜状脱皮,指甲横沟(beau线),甲可脱落。 皮肤:多在第一周出现多形性红斑和猩红热样皮疹。会阴肛周皮肤潮红脱屑。 接种卡介苗的瘢痕处再现红斑(接种后三个月—三年内易出现)对不完全行川崎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颈部淋巴结肿大:单侧或双侧,表面不红,无化脓,可有触痛。 冠状动脉改变:心血管并发症,最早在发病第3天出现,第2—3周检出率最高,第8周之后很少出现新的病变,多数于3—6个月内消退。实验室检查 : 急性期末梢血:白细胞计数、中型粒细胞百分数升高、轻度贫血,反应蛋白明显升高、血沉增快,血小板在第二周开始升高,数月恢复;尿白细胞或蛋白尿, 转氨酶升高, 免疫球蛋白均升高。 并发症: 心血管并发症高发时间: 最早在发病第3天出现,第2—3周检出率最高,第8周之后很少出现新的病变。 发病15—45天。 心血管并发症高危因素:延误诊断或未应用丙球,男孩,发热超过10天,首次应用IVIG无反应,贫血,白细胞总数、血沉、血小板、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 有不典型心肌梗死的症状 :并发冠状动脉瘤患儿可出现苍白、乏力、胸痛、腹痛及无诱因哭、闹晕厥等症状,需格外注意。 其他:间质性肺炎、无菌性脑膜炎、消化系统症状、关节炎等。 休克 :表现为血压减低20%及循环灌注不良是可致命的严重并发症。 巨噬细胞及T细胞大量活化增生: 发生率极低,但有致命危险,表现为血小板消耗性减低。嗜血细胞综合症:极少数患儿在急性期发生,可危及生命。冠状动脉内径正常值: 既往沿用北京儿童医院标准: —3岁<2. 5mm —9岁<3.0mm —14岁4.5mm 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分为四度: 正常: 无扩张(<3mm) 轻度:内径<4mm 中度:内径4—7mm 重度:内径>8mm Z值 国外研究显示正常儿童冠脉内径与体表面积呈线性关系,美国建议用测量冠状动脉内径的Z值代表大小。Z值>2.5代表冠脉扩张。 建议选取Z值在+-2之间为冠状动脉正常值范围。 分别测量患儿冠脉内径及体表面积,对照曲线图即可得到其冠脉Z值。 急性期治疗 IVIG治疗 :2g/kg,10—12h输入。(九版8—12h) 用药时间:发病后5—10天,5天之内用药发生无反应性几率更高,10天后用冠脉发生率增加。 阿司匹林 : 30—80mg/kg.d ,分3—4次,连续14天,以后减至3—5mg/kg.d,顿服,也可以热退三天后减为小剂量口服。大剂量阿司匹林可减轻急性炎症过程,小剂量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凝。 (九版儿科学:阿司匹林30—50mg/kg.d,分2—3次,热退3天后逐渐减量,2周左右减至3—5mg/kg.d) IVIG无反应性治疗: 发病10天内接受IVIG等标准治疗后 48小时, 患儿体温仍高于38℃;或给药2—7天,甚至2周内,再次发热,并至少仍有一项川崎病临床表现,称为丙球无反应。IVIG无反应性治疗有争议,共识是再次应用IVIG2g/kg。若仍无反应,用激素、血浆置换等。 激素 :用于丙球无反应性的二线治疗。 30mg/kg,2—3h,1—3d(实用儿科学) (9版儿科学:醋酸泼尼松1—2mg/kg.d,用2—4周,逐渐减量。 因糖皮质激素可促进血栓形成,增加发生冠状动脉病变风险影,响冠状动脉病变修复,故不宜单独应用,可与阿司匹林和双嘧达莫联合应用。) 恢复期治疗: 阿司匹林:5mg/kg.d,顿服,用至血沉、血小板恢复正常。如果冠状动脉无病变,一般 8到12 周。冠状动脉有病变,使用至冠状动脉完全恢复正常或更长。 阿司匹林不能耐受者可用双嘧达莫。 (9版儿科学:阿司匹林小剂量维持6—8周,如有冠状动脉病变,应延长用药时间,直至冠状动脉恢复正常。) 随访: 1、3、6月,1—2年复查,体格检查、心电图、心脏彩超。川崎病在临床中并不少见,早期诊断的线索非常重要。 出现冠状动脉扩张的病例并不多见。 对IVIG无反应性川崎病很陌生,当然也不希望遇上。其具体的治疗方案存在争议性(在指南上有关于激素、低分子肝素等的用法),希望有争议的内容,考试题不要出。 看起来很平常的一个疾病,细节确是非常多的,普通人与高人之间的区别或许正在于细节之间。 这个题目促使我把川崎病相关的知识详细捋顺一遍,更有利于临床工作。
川崎病的名词解释
小儿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lymphnodesyndrome,MCLS)又称川崎病,是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医师首选报道,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疾病。本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
高发年龄为5岁以下婴幼儿,男多于女,成人及3个月以下小儿少见。临床多表现可有发热、皮疹、颈部非脓性淋巴结肿大、眼结合膜充血、口腔黏膜弥漫充血、杨梅舌、掌跖红斑、手足硬性水肿等。由于本病可发生严重心血管并发症而引起人们重视,未经治疗的患儿发生率达20%~25%。
***隐藏网址***
扩展资料:
本病的发病原因至今未明。根据以往数次小流行中,曾有家庭发病情况,临床上又有许多表现酷似急性感染,提示似有病原体存在。男婴发病较多,日本发病率高,至今未找到直接致病病原体,感染的说法不能完全确立。
在所有病原菌中最受关注的是链球菌,但至今从未由患儿体内分离到链球菌。也有人提到一种在禽兽间致病的耶尔森(Yersinia)菌中的假结核型株感染似与小儿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相关,但也无法找到确实的证据。
川崎是什么病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muco-cuta-meous lymph node syndrome,MCLS)又称川崎病(Kawasaki diseaes),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变为主要病理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医生首次报道,由于本病可发生严重心血管病变,引起人们重视,近年发病增多,1990年北京儿童医院风湿性疾病住院病例中,川崎病67例,风湿热27例;外省市11所医院相同的资料中,川崎病为风湿的2部。显然川崎病已取代风湿热为我国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目前认为川崎病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血管炎,暂编入结缔组织疾病篇内。***隐藏网址***
川崎病是什么病川崎病可以治好吗
川崎病其实就是一种小儿疾病,症状一般不是很严重,但是需要及时治疗。川崎病就是小儿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一般患儿主要是有发烧的症状,还有很明显的皮肤症状,简称川崎病。那么,一般川崎病能否治愈呢?具体是怎么治疗的呢?1、发病率明显上升即使发病率较之前有明显上升,川崎病仍然是一种少见病。让大家了解是因为:1.川崎病对心血管系统有侵害,主要会侵害冠状动脉(心脏的供血血管),目前川崎病导致的心脏损害已上升为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第一位。2.发热5天是川崎病诊断的一个关键时间点。随着临床医生对川崎病的认识越来越多,如持续发热临床医生应考虑川崎病可能性。了解一些川崎病的知识,医生交代病情时家长不致太慌乱。3.川崎病诊断后需要住院治疗,经过标准治疗大多数川崎病的预后良好。2、有什么表现1.发热持续5天以上,用抗生素无效(川崎病一般伴有白细胞及CRP的增高,病程早期未诊断为川崎病时一本会给予抗生素)2.眼结膜充血明显,一般看时像哭过的,严重的像小兔子3.口唇充血、皲裂,杨梅舌:嘴唇红的特别明显。舌头红,舌乳头凸起像杨梅4.出皮疹:皮疹形态不一,没有特别的特征性。发热出疹的疾病很多,但如发热超过5天伴发皮疹,川崎病是要高度怀疑的。5.颈淋巴结肿大:有时颈部淋巴结肿大非常明显,甚至误诊为淋巴结炎。6.手足掌及指趾端红,硬性水肿,恢复期手、足从指趾端开始脱皮发热初期会被误诊吗?3、川崎病的诊断主要依据患儿的症状。上述症状占据5条即可诊断,此为典型川崎病。但近年报道不完全性或不典型病例增多,约为10%——20%。上述症状具备2-3条,但有典型的冠状动脉病变,也可以确诊为川崎病。一旦疑为川崎病时,应尽早做超声心动图检查。在病程的2-3天患儿可能仅仅发热,其他症状不明显,常常诊断为感冒。但家长不必要每次发热都担心川崎病。1.本病发生率低。2.再有如果川崎病不会只有发热,一定会有上述的其他症状,即使医生也需要看到这些症状才可以考虑诊断,家长要做的是针对发热的孩子要每天注意有无皮疹,如发热伴发皮疹要就诊。3.还有,川崎病的治疗目前的共识是:在病程第5-10天进行丙球治疗,这样对预防冠脉扩张是最有效的。家长担忧的发热两三天未诊断治疗会不会耽误,这种顾虑是不必要的。4、特异性的治疗大剂量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加阿司匹林是川崎病的标准治疗。治疗效果良好,缓解发热皮疹等症状比较快,更重要的是可以降低川崎病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这是影响川崎病预后的关键点。川崎病丙球治疗需要住院。丙球很贵,所以需要花很多钱。除上述治疗外,还需根据病情使用潘生丁以及其他对症药物。5、川崎病能治好吗川崎病听着吓人,治疗也很重,但绝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适当治疗可以逐渐康复。病情稳定出院后需在心血管专科随诊,检测相关化验指标,定期复查超声心动,监测冠状动脉及心脏情况。根据病情逐渐减停药物。川崎病有复发病例,但比率很低,约1-3%。6、川崎病饮食1、含高蛋白的食物如果患有川崎病,可以适当的补充高蛋白质食物,像鱼类、肉类、蛋类等,但是如果有肾脏损害的人群要咨询医生。2、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因为川崎病发病初期有长时间的反复高热退热,体内维生素流失严重,可以饮食上可以适当的吃些富含维生素的瓜果蔬菜或是维生素复合片。3、易消化的食物川崎病饮食上应给予富有营养、、均衡、清淡和易消化的食物,让身体能够充分吸收,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对于川崎病的治疗也是有帮助的。
川崎病是什么病
很多家长第一次听说“川崎病”,神情都非常紧张、焦虑,不知所措。湖南旺旺医院儿科专家强调:川崎病虽然名字陌生,但这是一种儿科的常见病之一。川崎病因1967年由日本人川崎富作首次报道,而由此得名。发病多见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男生多于女生。发热,皮疹,手脚肿胀,眼睛、嘴唇都有相应症状发热是川崎病患儿最常见的症状,持续发热的天数常常大于5天,体温一般波动在38~40℃,持续1-2周,甚至更长。其次,川崎病会导致皮肤出现皮疹,一般在发热之后出现,常见的为斑丘疹、多形红斑样或猩红热样,无疱疹及结痂,躯干部多见,持续4-5天后消退。手脚皮肤呈广泛的硬性水肿。早期皮肤呈现潮红的症状,恢复期指端膜状脱皮,重者指甲亦可脱落。此为川崎病的典型临床表现。患儿还会出现双眼球结膜充血;口唇潮红、皲裂或出血,舌头明显充血、突出,呈草莓舌;咽部充血,扁桃体可有肿大或渗出,部分患儿还会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湖南旺旺医院儿科专家提醒广大家长,川崎病如不及时治疗,可发生严重的心血管继发症,是儿童最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疾病。川崎病的主要治疗: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和加基文抗凝药首先,需要控制炎症,但是抗生素治疗无效。需要特殊药物治疗。但是阿司匹林的胃肠道反应很大,易引起恶心、呕吐,长期使用可诱发药物性溃疡甚至出血,应饭后服。同时,家长要注意观察患儿服药后有无胃肠反应、有无变态反应及毒性反应,有无出血反应,有反应严重者立即通知医生及时处理。其次,还需注射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一旦确诊必须要用。由于它属于血制品,所以在输注时应注意有无过敏反应。患病期间5大注意事项第一、饮食上以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为主,避免摄入过热,过硬或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食物宜温凉。必要时可静脉补充营养。待患儿体温恢复正常后,则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第二、卧床休息,保持病房内空气流通新鲜,定时监测体温。患儿出汗时及时垫干毛巾或更换干洁衣物,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若高热持续不退,可遵医嘱进行药物降温及补液治疗。第三、口腔黏膜充血,溃疡,唇皲裂,应鼓励患儿多饮水,保持口腔黏膜湿润。患儿餐前餐后漱口,防止继发感染。必要时进行口腔护理。第四、及时修剪指甲,提醒患儿勿搔抓皮肤。每日清洁皮肤1-2次,每次便后及时清洗臀部并擦干用护臀膏均匀涂擦肛周皮肤。第五、每天用生理盐水清洗双眼,勿揉眼睛。必要时遵医嘱予0.3%氧氟沙星滴眼液滴眼,预防继发感染。出院之后,一定要严格按照医嘱要求定期复查。使用静脉丙种球蛋白患儿,11个月内不宜接种麻疹、腮腺炎、风疹和水痘疫苗,其他疫苗不需要推迟。无冠状动脉病变的患儿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年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未经有效治疗的患儿更应长期密切随访,每6-12个月一次。湖南医聊特约问答作者:湖南旺旺医院7病区严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