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肖像权和名誉权怎么处理
侵犯肖像权和名誉权,如果到法院起诉得,且侵权事实存在的,法院一般会判决侵权人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还会判决赔偿精神损害赔偿。
法律客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九百九十五条人格权受到侵害的,受害人有权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的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条行为人因侵害人格权承担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的,应当与行为的具体方式和造成的影响范围相当。行为人拒不承担前款规定的民事责任的,人民法院可以采取在报刊、网络等媒体上发布公告或者公布生效裁判文书等方式执行,产生的费用由行为人负担。
什么是侵犯名誉权
1、诽谤,指以虚假的事实和言论,对他人进行污蔑、诋毁、贬低等损害行为;
2、 诬告,指故意编造事实或捏造证据,对他人进行不实的指控和诬告;
3、恶意揭露隐私,指故意公开他人的隐私和个人信息,对他人的名誉造成损害;
4、 谣言散布,指故意散布不实的谣言和消息,对他人进行诽谤和污名化;
5、职业诽谤,指在商业活动中,对竞争对手进行不实的污蔑和诋毁,以获取商业利益。
侵犯名誉权的构成要件如下:
1、不实的内容,指对他人的名誉进行贬低、诽谤、污蔑等损害的内容必须是虚假的,如果是真实的内容,就不构成侵犯名誉权行为;
2、 公开传播,指侵犯名誉权行为的内容必须通过传播方式,对他人的名誉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如在网络上发布不实言论,被多人查看和转发,就属于公开传播;
3、损害后果,指侵犯名誉权行为必须对他人的名誉产生了实际的损害后果,如使他人的声誉受到贬低、影响职业发展等。
综上所述,侵犯名誉权行为属于民事责任范畴,被侵犯名誉权的人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要求侵权人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同时,侵犯名誉权行为也可能涉及刑事责任,如情节严重的诽谤和诬告等,可能构成刑事犯罪,侵权人需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
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
名誉侵权怎样认定
名誉权的权责认定: 应当根据受害人确有名誉被损害的事实、行为人行为违法、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来认定。因新闻报道严重失实,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按照名誉侵权认定。这里突出既有新闻报道严重失实,也致他人名誉受损两个要件,两者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法典 》第一千零二十五条行为人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影响他人名誉的,不承担 民事责任 ,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捏造事实、歪曲事实; (二)对他人提供的失实内容未尽到合理审查义务; (三)使用侮辱性言辞等贬损他人名誉。
法律客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二十四条
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二十五条
行为人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影响他人名誉的,不承担民事责任,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捏造、歪曲事实;
(二)对他人提供的严重失实内容未尽到合理核实义务;
(三)使用侮辱性言辞等贬损他人名誉。
侵犯名誉权的法律后果
依据《刑法》的规定,侵害名誉权后,不构成犯罪的,给予治安管理处罚,一般是处罚款和行政拘留;构成犯罪的,按侮辱罪、诽谤罪处罚,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构成侵害名誉权的要件
1、行为人主观上有毁损他人的名誉的恶意或过失。恶意是指实际恶意,即行为人明知事实虚假或对事实抱有深切怀疑,却仍然不计后果地予以轻率发表,并非是行为人主观上存在过失。过失是指行为人预见或应该预见到行为会损害他人的名誉,但由于自信或放任了这种行为。
2、行为人客观上有捏造事实或散布虚假事实,以书面或者口头形式侮辱或诽谤他人,以及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隐私材料或者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隐私,损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
3、受害人有名誉被损害的事实;
4、行为人行为违法、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
望以上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如果还有问题请咨询专业律师。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
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
第一千一百八十三条
侵害自然人人身权益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侵害自然人具有人身意义的特定物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