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争议调解制度解释(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方式有哪些)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是什么?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是指用劳动立法的形式将劳动争议处理的机构、原则、程序等确定下来,专门用以处理劳动争议的一项法律制度。
        从一个角度看,它包括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地方劳动争议仲裁、以及人民法院的劳动争议司法。
        从另一个角度看,它主要包括组织体制和办案体制。

劳动争议调解制度解释(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方式有哪些)


        中国大陆目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内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基本模式是:自愿选择企业调解,就地申请劳动仲裁,最终地方司法审判。
        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把大多数劳动争议解决在企业内部;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把相当数量的劳动争议就地妥善解决;人民法院承担着难度最大。

 

        美国的劳动争议被明确区分为权利争议和利益争议,根据争议的性质不同,确定了不同的解决制度。权利争议大都通过司法程序来解决,处理的机构和方式有两种:一是由普通法院按照民事诉讼程序来处理;二是设立特殊机构处理权利争议案件,即由国家劳动局按照特别的程序来处理违反公平劳动习惯的案件。
        
        德国将劳动争议分为权利争议和利益争议。权利争议原则上通过劳动法院解决,属劳动裁判权的管辖范围,利益争议则通过调解等方式解决,属行政机关的职责。
        德国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首先由企业内部设置的企业委员会调解,达成的协议由双方自觉履行,无法达成调解协议的,则可向劳动法院起诉或提出申诉,分别由劳动法院开始一审程序或由设立在劳动法院内部的劳动争议仲裁机构进行仲裁。

 

        澳大利亚作为后起的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其在处理劳资纠纷过程中形成了颇具自我特色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即采用准司法行政机构模式。澳大利亚建立了适用法律来规定仲裁庭或“工资委员会”,并以它们来解决劳资争议。
        澳大利亚劳动争议案件实行强制调解制度,即劳动争议案件在申请仲裁或进行审判前,必须要由工业关系委员会的法官对争议双方先行调解,调解是前置程序、必经程序,但调解仅仅限定于事实问题,不包括法律问题。

劳动仲裁和劳动调解

劳动仲裁和劳动调解

  劳动仲裁和劳动调解,在进入职场工作后,我们可能都经历过或者是看到别人经历过一些关于劳动合同上的纠纷,为了保障自己的权益,应该多学习掌握一些相关法律知识,下面一起看劳动仲裁和劳动调解

  劳动仲裁和劳动调解1

   劳动仲裁和劳动调解的区别

   普法内容

  1、依据的法律法规不同。

  2、调解不是劳动争议的必须程序;而仲裁是通过诉讼解决劳动争议的必须程序。

  3、当事人申请调解的时效是30日,调解委员会应当自当事人申请调解之日起30日内调解结案;当事人申请仲裁的时效是60日,劳动争议仲裁裁决一般应自收到仲裁申请书之日起60日内作出。

  4、调解协议书不具有强制执行的法律效力;仲裁调解书自送达之日起即具有法律效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

  (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第二十七条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

  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劳动仲裁和劳动调解2

   二、劳动争议调解和劳动争议仲裁的区别有哪些?

   1、依据的法律法规不同

  劳动争议调解程序依据的法律法规是《劳动法》、《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组织及工作规则》等;劳动争议仲裁程序依据的法律法规除《劳动法》、《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以外,还有劳动部颁发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组织规则》、《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办案规则》等。

   2、申请的条件不同

  调解不是劳动争议的必须程序,而仲裁是通过诉讼解决劳动争议的必须程序。如果双方发生了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也可以不经过调解而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请仲裁。

  但是,当事人不能就劳动争议案件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只有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裁决不服时,当事人才可以在法定的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起劳动争议诉讼。

   3、申请时效和处理期限不同

  当事人申请调解应当自知道其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30日内,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提出,调解委员会应当自当事人申请调解之日起30日内调解结案,逾期不能结束的,视为调解不成;

  当事人申请仲裁,应当自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60日内,以书面形式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劳动争议仲裁裁决一般应自收到仲裁申请书之日起60日内作出。

   4、法律效力不同

  由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主持达成的调解协议书,不具有强制执行的法律效力,只能依靠双方当事人自觉履行;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主持达成的仲裁调解书自送达之日起即具有法律效力,双方当事人不能重新申请仲裁或向人民法院起诉。

  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期满未起诉的,仲裁裁决书即发生法律效力。若一方当事人拒不执行已经生效的仲裁调解书或仲裁裁决书,另一方当事人可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5、处理机构不同

  企业劳动争议调解是由本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依法主持,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由职工代表、工会代表和用人单位代表组成;劳动争议仲裁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指派仲裁员并依法组成仲裁庭进行审理。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组成实行三方原则,由劳动行政部门代表、同级工会代表和用人单位代表组成。

  由此可见,劳动者同用人单位解决劳动争议的手段包括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等。其中劳动争议调解和劳动争议仲裁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依据法律法规不同、申请条件不同、处理时效不同、法律效力和处理结构也不同。

  如果这两个手段都无法解决劳动争议的话,那只能通过民事诉讼来寻求解决了。

  劳动仲裁和劳动调解3

   一、劳动争议解决方式都有哪些?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我国劳动争议的处理方式有四种:

   1、协商解决

  通过协商方式自行和解,是双方当事人应首先选择解决争议的途径。同时也是在解决争议过程中可以随时采用的。协商解决是以双方当事人自愿为基础的,不愿协商或者经协商不能达成一致,当事人可以选择其他方式。

   2、企业调解

  是指双方当事人可以选择向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的处理方式。这种调解实行自愿原则,具体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只有在双方当事人都同意由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处理该争议,调解委员会才能受理该案件;

  另一方面是当事人可以不经过调解而直接申请仲裁。此外,由于调解委员会主要是由企业代表和工会代表组成,所以工会与企业因履行集体合同发生争议,不适合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当事人应直接申请仲裁。

   3、申请仲裁

  若经企业调解委员会调解,双方达不成协议,当事人一方或双方均可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诉。当事人也可以不经企业调解委员会处理而直接申请仲裁。

  需要注意的是,因处理签订集体合同发生的争议缺乏法律依据,所以这类争议是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有关方面进行协调处理,不可以申请仲裁。除这种争议外,对其他争议而言,劳动争议仲裁是强制性的必经程序。

  也就是说,只要有一方当事人申请仲裁,且符合受案条件,仲裁委员会即予受理;当事人如果要起诉到法院,必须先经过仲裁,否则人民法院将不予受理。

   4、提起诉讼

  当事人如果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仲裁裁决、不予受理仲裁决定或通知书不服,可以在规定的时限内向当地基层人民法院起诉。

  目前法院是由民事审判庭依据民事诉讼程序对劳动争议案件进行审理,实行两审终审制。法院审判是处理劳动争议的最终程序。

重庆市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办法

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了合法、公正、及时解决劳动争议,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办法:
  (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第三条 解决下列争议,不适用本办法:
  (一)劳动者请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发放社会保险金的争议;
  (二)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因住房制度改革产生的公有住房转让以及住房公积金缴纳的争议;
  (三)劳动者对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伤残等级鉴定结论或者对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的职业病诊断鉴定结论的争议;
  (四)家庭或者个人与家政服务人员之间的争议;
  (五)用人单位与招用的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员发生的争议;
  (六)在校学生与用人单位发生的争议;
  (七)个体工匠与帮工、学徒之间的争议;
  (八)农村土地家庭承包方与受雇人之间的争议;
  (九)劳动者因对原国有、集体企业在改制过程中按安置方案支付的安置补偿费用发生的争议;
  (十)城镇退伍军人安置争议。第四条 解决劳动争议,应当根据事实,遵循合法、公正、及时、着重调解的原则,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第五条 发生劳动争议,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也可以请工会或者第三方共同与用人单位协商,达成和解协议。
  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法律另有规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第二章 调 解第一节 劳动争议调解组织调解第六条 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到下列调解组织申请调解:
  (一)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
  (二)依法设立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
  (三)在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第七条 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履行下列职责:
  (一)建立和完善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制度;
  (二)受理劳动争议当事人的调解申请,及时组织调解工作;
  (三)引导双方当事人自觉履行调解协议;
  (四)配合相关部门对劳动者和用人单位进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的宣传。
  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对调解不成的劳动争议,根据不同情况应当告知申请人有权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投诉或者直接申请劳动争议仲裁。对因支付拖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事项达成调解协议的,应当告知劳动者有权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第八条 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由职工代表和企业代表组成。职工代表由工会成员担任或者由全体职工推举产生,企业代表由企业负责人指定。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主任由工会成员或者双方推举的人员担任。
  设有分支机构的用人单位,可以同时在其分支机构设立调解委员会派出机构。
  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接受用人单位所在区县(自治县)总工会(或者行业工会)和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指导。第九条 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企业比较集中的乡镇、街道设立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
  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的工作经费和调解员的工作补贴,由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参照人民调解组织的工作经费和调解员的工作补贴给予适当安排。第十条 调解组织的调解员应当由公道正派、联系群众、热心调解工作,并具有一定法律知识、政策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成年公民担任。
  调解员在调解劳动争议时应当充分听取当事人对事实的陈述,依法、客观、公正地主持调解工作,通过规劝、疏导等方式,促使劳动争议当事人平等协商、互谅互让、消除纷争,自愿达成协议。
  调解员实行选用聘任制度,调解组织应当设立调解员名册并公布。
版权声明:如无特殊标注,文章均来自网络,本站编辑整理,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请自行分辨。

本文链接:https://www.shbk5.com/falv/88242.html